•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资料 > 航空安全 >

时间:2010-06-22 17:40来源:未知 作者:蓝天飞行翻译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落架收上压力软管爆裂返航事件,在起飞前的过站检查中曾发现渗漏的油迹,随
机放行机务人员判断是水与污染物的结合,并进行了检查后放行飞机。
此事的渗漏油迹到底来自哪里,没有准确的后续信息,很难判断渗漏的油迹
就是起落架收上压力软管爆裂前的先兆,当时的检查判断值得进行技术研讨,需
要提醒两个问题:(1)渗油的检查应该仔细找到渗漏源头,并记录清楚,根据手
册具体章节的规定放行飞机;(2)随机放行机务人员与当地机务人员有分歧时应
该充分交流,仔细检查,有效配合完成维护工作,至于由谁放行飞机,应该按照
协议执行,随机放行机务人员与当地有资格的授权放行人员都有权力放行,但要
履行放行工作职责,谁做工作谁放行。
关于工作服
报告类型:航空地面安全
关键词:工作服
报告原文:
今天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工作保障场所着装(主要是穿戴反光标志服装)要
求是否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机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机坪面积成长条形状,只有
一条供勤务保障车辆通行的桥下道路,来往车辆非常多,且廊桥与廊桥之间的间
距也很小,车辆的行驶对保障人员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我机场配置了带有反光
条状的警示背心,工作人员在进入保障场地内时都要穿着该背心作业。但是我机
场所配发的反光条形背心,由于穿戴时间长,其反光条上面的银光粉已经脱落,
特别是在夜间已经起不到反光的作用,而机场又没有更新的计划(已经多次提出
未解决问题),这样穿戴该反光条背心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对于自身安全来
说没有任何的意义。另外,航空公司的保障人员所着反光条式工作服上面的反光
效果非常好,可否采取将反光条形的警示背心取消,统一将反光条印在工作服的
上面(所达到的效果是否一样),民航航业标准是否有这方面的规范,请专家帮
助解答一下,谢谢!
4
专家点评:
2008 年2 月1 日起施行的《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中
第一百四十一条要求:所有在机坪从事保障作业的人员,均应当按规定佩带工作
证件,穿着工作服,并配有反光标识。
《民用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CCAR-331SB-R1)在第
二十二条中也提出:作业人员应当按规定穿戴反光服饰。
《民用机场安全审计检查单》对机坪作业人员提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要求:应
身着胸前有两道30mm 宽、间隔为40mm 的横条发光带的桔黄色反光背心作业。
坦率地说,从事机坪作业的各单位在局方未明确规定以前,先后为所属保障
人员制作了的反光条式工作服,尽管五花八门,但对机坪安全起到了一定积极
作用,同时也存在报告人员所提到的安全隐患。所以说无论是机场作业人员,还
是航空公司、油料等其他在机坪从事作业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局方的相关规定,
统一着装,确保机坪生产运行的安全有序。
SCASS 注:
关于本报告中所提工作服问题,2009 年10 月22 日长沙黄花机场来电话询
问:机场地面工作人员工作服是否有统一规定,及相关规章问题,安全审计检查
单出处,以及是否需要统一?并提及该机场场内施工人员因工作原因,不方便穿
戴带反光条纹的衣服等。
经查阅相关规章及与专家沟通后具体反馈情况如下:民航局规章和局方(民
航局机场司)发布的安全审计检查单,CCAR140.141、CCAR-331SB-R1《民用
机场航空器活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则》中都提到要带有反光标识;至于反光
条的具体尺寸在局方最新的安全审计检查单中已经去除。
飞行员报告
不明原因的重着陆困惑
报告类型:飞行安全
关键词:
报告原文:
近来,我公司有一架B737-800 飞机连续发生落地重事件,G 值在1.6--1.8
之间(没有超过1.8)。从连续三个月的QAR 监控记录来看,事件发生时间一般
集中在月初(1--5 号)和月中下旬(14--24 号),发生机场为长沙、昆明。从飞
机机组了解到,有时候感觉落地挺轻,但是一查G 值,却在1.7 左右,感觉不可
理解。请专家帮忙分析原因!
专家点评:
B737—800 属于B737 的新一代机型,因为其在硬件上完美性,比如说在着
5
陆G 值的探测上,感触器是全方位的,有位于翼根的,也有位于起落架的。所
以计算机收集来自多个感触器的信息,只要有任何一个感触器传输的信息,经过
计算机的计算,得出的G 值出现峰值,它就会被航空公司判读成“重着陆”。
因此,相对传统型的B737,B737NG 更容易出现所谓的“重落地”。
其实,波音公司没有关于“重落地”的标准,只有运行G 的极限标准,B737
系列的G 值上限标准为“+2.0”。
因此,要明确以下几点:
1、“重着陆”跟机型无关,传统的B737“重着陆”事件少,是因为受到硬
件(感触器)数量少和计算机性能的限制;
2、“重着陆”跟所飞的机场、天气及落地瞬间的感觉没有直接关系,只跟飞
行员着陆技术直接相关;
3、“重着陆”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是由航空公司自行确定的。
对于B737NG,大部分的航空公司会比较多个数值,比如说翼根G 值、起落
架G 值,接地前的速度和飞机的V/S(下降率)来确定是不是真的“落地重”,
而不是“重着陆”。
正常情况下,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着陆轻,尤其在短
跑道和容易滑水的情况下,正常的着陆G 值是:起落架的G 值在+1.4 附近左右
为宜。
在技术上,很简单,就是保持进近速度Vref,控制飞机以不大于300 英尺/
分钟的V/S(下降率)接地即可避免“落地过重”以及随之引起的飞机结构和性
能问题。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无论哪个感触器传输的信号,经过计算,其G 值超
过极限(+2.0),都需要告知机务适航部门,进行相关的结构和性能检查。
1
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
Sino Confidential Aviation Safety Reporting System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民航安全资料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