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资料 > 飞行资料 >

时间:2011-09-21 14:48来源:蓝天飞行翻译 作者: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在很多情况下,飞行员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飞机所在的进入扇区和方法。因此,飞行
中依据RMI和HSI进行直观判断,是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可以用左(右)手确定扇区的进
入方法,这也是一种极简便有效的判断方法。
    (1)用RMI和HSI的直观判断
    利用RMI和HSI进行判断,首先是在RMI和HSI表面上设出三个扇区,然后看入航航
迹线或出航航迹角落在哪个扇区,确定进入直角航线的方法。
    如图7.23,右航线的RMI、HSI仪表设想是以“右翼尖”为基准,向上200面出一条通
过仪表中心的假想直线,又画出航向标线到仪表中心的连线,这两条线即扇区分界线就将仪
表表面分为三个进入扇区。左上方为第一扇区,右上方为第二扇区,下方为第三扇区。左航
线的RMI、HSI仪表设想是以“左翼尖”为基准,扇区分界线的画法同右航线一样,右上方
为第一扇区,左上方为第二扇区,下方为第三扇区。
图7.23  RMI、HSI扇区划分
    三个扇区在RMI、HSI设想以后,假设仪表中心就是导航台(即直角航线起始进近定位
点),以导航台为准,设想出直角航线,看入航航迹线或出航航迹角落在哪个扇区,就用该扇
    246
区的加入方法进入直角航线。下面以进入右直角航线为例,说明用RMI、HSI判断进入直角
线的方法。如图7.24所示,HSI调定的向台航道为2400,从RMI指示可知道飞机沿着
QDM 900的方位线飞向电台。设想出三个扇区,画出直角航线,可以知道入航航线或出航航
迹角600落在第一扇区。因此采用平行进入的方法,即飞机通过导航台后,向左转至出航航
向600保持并背台飞行适当时间,再左转弯切人向台航迹2400,保持至第二次过台操纵飞机
右转弯加入直角航线。

图7.24用仪表判断进入直角航线举例
    (2)用左(右)手法直观判断
    左(右)手法则就是通过左(右)手进行扇区的设想,然后看入航航迹线或出航航迹角
落在哪个扇区,确定出进入直角航线的方法。
    如图7.25为扇区设想。右航线用右手,食指所指是飞向定位点的航向,以食指为准,向
左减小1100的方向为拇指所指方向,向右增加700的方向为中指所指方向,连接中指拇指,
这样就将3600范围分成了三个扇区。左上方拇指与食指所夹的1100扇区为第一扇区,右上
方食指与中指所夹的700扇区为第二扇区,下方中指与拇指所夹的1800扇区为第三扇区。左
航线用左手,扇区设想与右航线相同。右土食指与拇指所夹的1 100扇区为第一扇区,左上方
中指与食指所夹的700扇区为第二扇区,下方指与中指所夹的180。扇区为第三扇区。
向台航向
图7.25左(右)手扇区设想
    三个扇区在左(右)手上设想以后,假设掌心就是导航台,以导航台为准,设想出直角
航线,看入航航迹线或出航航迹角落在哪个扇区,就用该扇区的加入方法进入直角航线。下
面以右直角航线为例,说明用左(右)手法判断进入直角航线的方法。如图7.26所示,飞机
向台航向为500,空中交通管制员指挥飞机飞至导航台上空加入向台航迹为600的右直角航
线。这时飞行员用右手划分进入扇区,食指指示500、拇指指示3000、中指指示1200,从而
确定出飞机的入航航迹或出航航迹角2400落在第三扇区,因而采用直接进入的方法。即向左
转切入到向台航迹为600的入航航迹上,控制飞机沿入航航迹飞向导航台,过台向右转1800
弯,加入直角航线。
MH:s00
    图7.26左(右)手法判断进入直角航线举例
7.1.4.3  出航航迹的检查方法
  直角航线飞行中对程序的宽度和长度的准确判断十分重要,是正确做好入航转弯和五边
飞行的前提,因此飞行中必须对出航航迹进行检查。
    1)无线电方位配合出航时间检查
    利用地面NDBNOR台,测量出飞机与电台的无线电方位(QDM或RB),同时参考出
航时间来判断出航航迹,即判断直角航线的宽窄和长短。
    如图7.27,当飞机进入人航转弯时机的方位线时,参考飞机出航时间与应该飞行的时间
相比较即可确定。‘出>‘应,直角航线变宽变长;当t出<t应,直角航线变窄变短。
  f
  干
  图7.27出航时间检查出航航迹
    2)无线电方位配合DME检查
    利用测量飞机到地面NDB/VOR台的无线电方位,配合DME的距离指示来判断出航航
迹,即判断直角航线的宽窄和长短十分方便、准确。
    如图7.28所示,当飞机进入入航转弯时机的方位线时,DME应指示5.1 nmile,飞行中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空中领航学 下册(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