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帝国风云录
引子
1
蔚蓝色的天空,浩瀚而又幽深,充满着神秘的诱惑。这个由星辰、阳光、大气、风雨和雷电主宰的“上苍”,引发过人类无数的冥想。
自古以来,人类便向往着飞行,向往着像鸟儿们一样将天空当作自由王国。人类的灵性首先借助神和幻想飞翔起来。
占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神,总是头戴翼帽、脚穿飞鞋,在奥林匹斯山上飞来飞去。西方斯拉夫民族的宇宙神,则总是骑着长着羽翼的骏马,驰骋在万里长空。希腊太阳神赫里俄斯的儿子法厄同,驾驶他父亲的火焰战车呼啸着飞越天空,因为战车飞近地面而将大地烧焦了一块,于是便出现了撒哈拉沙漠。古希腊神话里记载着代达罗斯和他儿子伊卡洛斯的故事。代达罗斯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上建造了一座迷宫,试图抓到一头牛首人身的怪兽。殊不料他们触怒了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国王,被终身监禁在自己建造的这个迷宫里。代达罗斯父子俩用蜡和羽毛为自己制造了翅膀,从卫兵的头顶上飞出监狱逃走。代达罗斯用这副翅膀成功地飞到那不勒斯。但伊卡洛斯飞起来之后便欣喜若狂,忘了父亲的忠告,飞离太阳太近,结果蜡翅膀晒化了,不幸掉进了海里。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个海峡叫做伊卡洛斯海峡。在阿拉伯人的《天方夜谭》的故事里,王子霍生不惜重金购买了一块小飞毯,人坐在上面可以神游四方。波斯人的传说是,一位名叫考卡斯的国王,训练了四只巨鹰,可以升托起他的宝座,在天际间遨游..
中国的古代更是不乏“飞天”的传说。“嫦娥飞天奔月”、“七仙女九天下凡”、“奇股国人巧造飞车”。《易经》上说:“飞龙在天”。古人传说:“昔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于天。”庄子《逍遥游》中那只鲲鹏大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又传说“列子御风而行”、“骏驾鸾鹤,往来仙灵”..。《西游记》中的美猴上孙悟空更是身手不凡,一个筋斗腾云驾雾十万八千里..
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曾写道:“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唐代诗仙李白也写下了“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的游仙式的诗文。这都反映了自古以来人类对蓝天的无限神往。
当然,人类并不仅仅是在幻想中飞行。在现实中,先驱者们也作过种种尝试,设法使人像鸟儿一样飞起来。
我国史籍关于飞行的最早的记载出自班固著的《汉书》。公元 9—23年,即王莽时代,有一位猎人用鸟翎编成一对大翅膀,绑在身上,靠手臂扑动羽翼,从高处翩然飞下,居然滑翔了数百步。
800年前英国一位名叫阿尔理斯查的人,穿着一件自己用鸡毛缝制的“飞行衣”,站在一幢楼房的高处扑翼而下,结果这位勇敢的探索者扑腾了 60多米,便不幸坠地献身了。
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一位天才的画家、工程学家达·芬奇通过观察鸟的飞翔,设计了一种“单入扑翼机”,他的仆人用这种扑翼机作了一次飞行尝试,结果摔断了一条腿。
大约在公元 1400年,我国一位名叫万户的学者,想借助 47枚火箭推进上天,结果“轰”的一声,火箭车爆炸了,万户也炸飞了。科学家们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位企图用火箭飞行的人”,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火山口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1503年,意大利学者 G·B·丹蒂在身上装好自制的羽翼试图飞行,结果从高处摔了下来,不过居然大难不死。
1678年,法国有一位锁匠贝斯尼厄,制作了一种人力“飞行机械”,他用两根杆子,两端装上可以一合一开的矩形扇面,人肩上挑着这几扇扇面,就可以扑翼飞翔。他把这种设计专利卖给了一个马戏团。演出中,一位杂技演员用这种“飞行机械”从高处飞下,结果摔得半死。
1811年,德国裁缝约瑟夫·贝林格也决定用扑翼机械作飞行尝试,他让人在多瑙河畔搭起一座木塔,自己臂上绑了扑翼机械从塔顶奋然跃下,但他只扑腾了几下,便扑嗵一声栽进河里了,被人救起时已经奄奄一息。
从类似的塔上跳下而仍然活着的幸运儿有英国马姆斯伯里的牧师奥里弗;有东欧的飞行僧人布拉泽、西普里安;还有 17世纪的土耳其人赫扎芬·塞莱比,据说他飞行了好几公里。但是更多的跳塔的人,不是丧生,就是伤残。人类为自己飞行的欲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蓝天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人类的进取心是死亡无法战胜的。
当然,科学地说,人类靠自己的筋肉飞行是得不偿失的。与鸟类相比,人的沉重而又非流线型的躯体完全不适宜飞行。人的心脏只占身体总重量的
0.5%,而鹫鹰的心脏却占总重量的 8%,小小的蜂鸟则竟高达 22%;人的正常脉搏是每分钟 70次,而麻雀飞行时的心跳率每分钟竟达 800次。人无法像鸟类那样比翼齐飞。
但人毕竟是万物之灵。
人类的智慧使它成为了地球世界的灵长。人类完全可以凭藉智慧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使自己翱翔在蓝天。智慧是人类远胜于一切鸟类的翅膀。人类要靠智慧飞行,靠智慧征服蓝天甚至征服太空。
2
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里,有一个飞行器陈列馆,一进门就可以看见说明牌上一行醒目的文字:“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据说,战国初年的鲁国人墨翟,是一位大智大慧者,他曾经做过造车子的工匠。消遣之余,做过一个木质风筝。此后,风筝长期被用为作战的工具。汉代的名将韩信就曾用风筝测量离敌方营寨的距离。更多的时候,风筝是作为联络信号飘飞在空中的。马可·波罗曾对中国风筝作过介绍性的描述。
大约在公元 5世纪,风筝流传到太平洋诸岛和阿拉伯国家,中世纪末才传到欧洲。当时欧洲的风筝都是细长的三角形物体,像龙,或是像蛇。1825年,英国的布里斯托尔城有一位中学教师名叫乔治·波科克,他制作了一个大型的拱顶风筝,并且大胆地将女儿马撒绑在这架风筝上。风筝在风中升到近百米的高度,小马撒毫无惧意,反而喜笑颜开。不久风筝又平安降落。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次风筝载人飞行。
然而,风筝放飞的只不过是人类向往飞翔的欲望,它并不能真正地载人飞行。人类真正首先藉以飞升的飞行器是热气球。
传说在公元 907—960年,中国有个名叫莘七娘的妇女,用竹蔑编制了一种四方形的灯笼,在灯笼下面的托盘上点燃松脂,产生的热空气把灯笼托起,飘飘升空,以此作为作战联络的信号。老百姓称之为“孔明灯”。因为它用松脂作燃料,人们又称之为“松脂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波音帝国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