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1903年,就在莱特兄弟正在卡罗莱纳州凯蒂霍克镇制造出划时代的第一架飞机的时候,波音在华盛顿州的合坤镇定居了。他继承父业,精明能干,从事木材生意,很快就赚了一笔大钱。倘若不是对机械的天性爱好、各种机缘的诱导以及当时掀起的一阵又一阵航空热的感召,波音也许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木材商。
1910年,在洛杉矶附近的多明格斯举行了一次国际航空大赛,波音兴致勃勃地前去参观了。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见“飞机”。但这第一次看见的飞机就把波音的心带上了蓝天。当时还是人类航空的幼稚年代,但自从莱特兄弟的飞机升空之后,航空飞行就成了一个时髦的热门课题,各种各样的飞行比赛和飞行表演层出不穷,波音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去参观。
在菜特兄弟之后,美国又出了一位航空史上的知名人物——飞机设计师、飞行家格林·寇蒂斯。他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六月甲虫号”飞机、N—4水上飞机曾多次摘取比赛的桂冠。在一次纽约长岛举行的戈登本尼特飞行比赛中,寇蒂斯的精彩表演及观众欢呼的掌声给波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万众仰望的激动人心的场景激励了波音,他暗暗立志,自己也一定要飞上蓝天。
一次偶然的机会,波音结织了后来与他一起制造飞机的康纳德·韦斯福特(Conrad Weslervelt)。韦斯福特是驻扎在当地的一位海军军官,他们是在西雅图市一所大学的俱乐部里认识的。两人一见便相谈甚欢,他们有谈不完的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航海、桥牌,还有机械以及蓝天上的飞行..
1915年 7月 4日,美国国庆日。波音和韦斯福特分别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当飞机腾云驾雾之后,波音的眉头一直紧锁行,他的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飞机的隆隆噪音更使他六神不宁。波音那张像机械零件一般准确到位的五官端正的面孔在颠簸的飞行中几乎都要变形了。当他怀着几分恐慌的心情爬出那架在水面上摇摇晃晃的寇蒂斯式水上飞机之后,波音郑重其事地对韦斯福特说:“我们应该造出一架比这更好的飞机来。”
“是的,也许我们可以做到。”韦斯福特赞同地回答。于是,他们开始实践他们共同的宿愿与理想。
波音首先拜当时知名的飞行家马丁为师,学习驾驶飞机飞行的技术。学成之后他又买了一架马丁水上飞机飞回自己的住处普吉特湾。没想到第一次降落在水面上就摔坏了浮筒,当时根本没有零件可以更换。这更坚定了波音制造飞机的决心。他租了一间简陋的厂棚,雇请了 20多位工人,和韦斯福特一起,用手工敲敲打打制造了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实际上是马丁型水上飞机的复制品。波音的昵称叫做“比尔”,波音便将这架飞机取名为“蓝色比尔”。但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蓝色比尔”这个名字,人们一般知道这架飞机叫做“B&W”,是分别取波音和韦斯福特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以示是两人的共同杰作。但实际上这架飞机还应再加上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年轻的机械师兼驾驶员赫伯·孟特。他是受雇于波音直接参加制造这架飞机的人。
当波音亲手驾驶着他的“蓝色比尔”在西雅图联合湖上空试飞时,他激动的心绪难以言表。飞机划破了千顷碧波,又展翅于万里长空,翱翔,翱翔..。这位平日像机械一般严肃的不苟言笑的人,终于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将“波音”二字写在了蓝天之上。
韦斯福特并没有分享到“B&W”飞机的成功,更没有分享到波音的未来。因为“B&w”飞机问世不久,他就奉命调到了遥远的东海岸。这位海军少校与波音的关系就此结束。有趣的是若干年后,韦斯福特又成了代表海军向波音订购飞机的客户。
波音并没有因为韦斯福特的离开而停止他的蓝天计划。相反,要制造出一架更好的飞机的宿愿更强烈地激励着他。波音四处寻找技术人员,要为美国海军设计一种新的海上飞机,这时,一位名叫王苏的中国工程师应召而来。王苏在北京出生。他先就读于伦敦的阿姆斯特朗技术学院,后又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毕业,满怀着为航空事业建功立业的抱负,他愉快地投身于波音创建的公司。波音给了王苏在当时来说极为优厚的薪金:每月80美元。
1916年 7月 15日,波音亲自创建的公司终于成立了。公司取名为“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波音任董事长;他的表弟艾嘉·N·戈特任副董事长;杰姆斯·C·佛利任秘书;第一位总工程师便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王苏。这时公司仅雇用了 16名临时工人,每人工资按技术水平以小时计算,从一小时 14美分到 40美分不等。公司的有形资产是 450美元。
6个月之后,公司的财务表格上的统计数字是:银行存款 3287.91美元,未付账款约为 7408.64美元。公司的资产、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合计不到 46000美元。而 80年后的今天,波音公司的固定资产早已超过 90亿美元。
公司成立之初,生产条件极为简陋。所谓的飞机制造工厂,不过是在杜瓦米西河岸边的一个船坞,机翼与浮筒就在这个船坞里制作。而飞机的机身却在联合湖岸边的一个破旧的工棚里拼装。运输工具仅仅只有一辆大货车。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波音却雄心勃勃,要造出最好的飞机来。
正在这个时候,历史的机遇降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协约国和同盟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生死厮杀。战争对飞机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尽管这时飞机直接投入战斗是非常有限的,飞行员往往还是在空中用手枪射击,用手来投掷炸弹。但战争已经给飞机制造注射了一支强心针。
大战初期,美国威尔逊政府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实际上却在大力扩军备战,国会通过了一些加强军事力量的特别措施,即《1916年国防法》,规定扩大正规军和国民警卫队,《海军法》规定 3年造舰计划,并第一次作出成批制造飞机的决定..美国后来联合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包括飞机在内的军事工业的发展。
这时,工程师王苏奉命设计一种新型的 C型机。这是一种双座双浮筒水上飞机,王苏是根据马丁型飞机进行改进的,效果良好。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首先试制了 5架 C型机,以期赢得军方的订单。海军方面试飞了两架 C型机之后,觉得很满意,一口气订购 50架,与公司签定了 575000美元的合约。这笔巨大的资金一下子给初创的公司输入了大量的血液,公司的规模一下子就扩大了许多。不久,波音又将他的公司改名为波音航空公司,并用白漆将公司的新名字刷在那幢“红色谷仓”的屋顶上。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
波音帝国风云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