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波音航空公司”几个巨大的白色字体开始辉映西雅图的蓝天白云..
波音这时把工厂的管理放手交给了表弟艾嘉·戈特。100多名蓝领工人、10多位办公室职员都在戈特的监管下按步就班地工作。波音自己则在西雅图市区的一间办公室里从事商业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拉订单。没有订单,没有客户,整个公司就是无血之躯、无根之木。
战争刺激了对飞机的需求。在 50架 C型机签约之后,由于波音公司的飞机质量及信誉甚佳,海军方面又给了波音 50架寇蒂斯 HS—2L型飞机的订单,这是一种大型的三人座水上巡逻飞机。波音订单骤增,财源滚滚,公司日益兴隆发达。殊不料 50架寇蒂斯 HS—2L只造了一半战争就结束了、军方立即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另一半的订单。飞机裁减了一半,波音却不想裁减工人。他想为公司保留这批有生力量,但财力上如何维持呢?思虑再三,波音决定将公司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他心爱的“蓝色比尔”及紧随着“蓝色比尔”制造的第二架“马拉尔”卖给新西兰航空公司,该公司是波音的第一个外国客户。
1919年 12月 12日。蓝色比尔和马拉尔被运到了新西兰。这两架飞机为该国初创的航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不料在 5年之后,惨遭厄运,被作为该国炮兵部队实弹演习时的靶机而炸得粉身碎骨。须知这是波音公司的第一架史诗般的杰作。为了纪念波音公司诞生的第一架飞机,公司后来复制了一架“B&W”即“蓝色比尔”摆放在西雅图飞行博物馆的显赫位置上。
尽管被迫卖掉了史诗般的蓝色比尔和马拉尔,公司仍缺乏资金维持工厂的运作。军方撤销订单就像给急需输血者拔去输血管一样,波音公司的财力一下子就显得苍白起来。但波音对他的员工历来是呵护有加的,他宁可借债支付员工的薪水,而不轻易地裁减他们。波音坚信公司要发展,发展就需要大批人才,公司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保护好这支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波音为此多次借债,甚至一次就举债 3万多元来支付员工的薪水。为了获得现金,波音还不断地发行新股票,而绝大部分都是他自己买进。
即便是这样,波音公司仍然难以为继。怎么办?是嗷嗷待哺?是坐以待
毙?还是奋发进取?公司在濒临绝望之时,决定开展生产自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这里有的是青山,有的是木材,于是就地取材,开始生产家具:大衣橱、五斗柜、梳妆台、床头柜、床..甚至还养了一群奶牛,以生产牛奶,维持生计。公司就在这种艰难的困境中得以生存下来。
1920年,波音公司损失了 30万美元。公司的命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的许多公司因为经不起风吹雨打而垮台了仍波音有着坚定的信念,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是前提,生存下来就是胜利。公司这只稚嫩的小鸟只有冲破满天的风雨才能见到黎明的曙光。
波音坚信:曙光就在前头!
为了探寻通向曙光之路,波音曾亲自驾机,试飞了从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市至西雅图的航线。这次试飞,捎带了 60多封信件,跨出了民用商业航空探索性的第二步。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步对波音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存在于在困境中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希望诞生于开拓者要压倒一切困难的气势之中!
波音又一次开拓了通向黎明曙光的蓝天之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波音公司终于在困境中挣扎出来,进入了“又一村”的新境地。这时,美国陆军航空部委托波音公司修改哈维蓝 23DH—4型观测机。这种飞机用的是自由神引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行员们给这种飞机取了一个绰号“飞行棺材”,又叫“火棺材”。因为飞机的油箱装在驾驶员的前面,一旦被击中起火,飞行员就葬身于“火棺材”之中。1919年美国邮政总局雇用了 40位邮航机驾驶员,到 1925年有 31位驾驶员在 DH—4“飞行棺材”中化为灰烬。“DH—4”成了死亡的同义语,邮航驾驶员强烈要求废弃战时的“飞行棺材”。改制的合约交给了波音公司。
在最困难的时刻,波音也没有停止过对飞机的研制和改进工作。这时,工程师王苏因故辞职了。波音雇用了两位刚从华盛顿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递补因王苏离开而出现的技术空缺。一位叫克莱尔·艾吉维特(ClaireL·Egtvedt),一位叫斐尔·强森(Phil G·Johnson),这两人在波音以后的 30年中发挥了顶天立地的作用,先后担任了波音公司的最高主管。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克莱尔·艾吉维特接受了改进 DH—4“飞行棺材”的任务。DH—4使用的是水冷式自由神引擎,需要水箱和大量的水,因而很笨重。它的设计,它的机身都已经陈旧不堪。艾吉维特建议安装布拉特·惠待尼或是莱特的气冷式引擎,它们不仅比自由神引擎功率更强,而且重量更轻。但邮政当局认为新的邮航机必须用自由神引擎。无奈,客户就是上帝。波音公司从不冒犯客户,他们只得按邮政当局的要求用自由神引擎生产了一架新的 40型飞机。果然,这架飞机又重,又笨,飞行又慢,连邮政当局也不满意了。艾吉维特用惠特尼 425马力的气冷式引擎安装在 40型机上,称之为 40A型机,而且在机身中首次设计了两个座位。这是波音公司制造的第一架用于航邮的民用飞机。
1925年 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航空邮政法案。因该法案是由宾夕法尼亚州选出的众议员凯利提出来的,故又称作“凯利法案”。该法案规定几乎所有的航邮业务都由私人经营,邮递航线也由私人投标竞得。波音公司的 40A型机由此开始担当航邮的重任。
40A型机可以运载 1200磅的信件,艾吉维待和另一位试飞员艾迪·修伯(Eddie Hubbard)已经精确计算过,经营从旧金山到芝加哥的航线有赚头。艾吉维特开始担心夜间飞越落基山有危险,修伯提出设置一条航线灯,每隔 25英里安装一柱灯光,安全问题就可以解决。他们一起到波音的办公室去见波音,波音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论证,以其机械般严谨的商业头脑开出了底价:邮件每一磅第一个 1000英里收 1.5美元,以后每 100英里加收 0.15美元。这样既有投标的竞争力,又有钱可赚。机上再设两位乘客的便座,这就是净赚的了。艾吉维特又在转动脑子,如何把机舱设计变更一下,增加到 4个座位,那就更有赚头了。
波音以如此低的叫价投标,引起了邮政当局的怀疑。须知西方航空公司的叫价是每一磅第一个 1000英里为 2.24美元,以后每 100英里加收 0.24美元。波音的叫价与西方航空公司相差如此之悬殊,它还能经营下去吗?有人怀疑地问波音:“你每磅 1.5美元的低价钱,怎么能够赚钱呢?”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
波音帝国风云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