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资料 > 航空制造 >

时间:2011-04-25 08:28来源:蓝天飞行翻译 作者: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1945年 5月 10日,是一个全世界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德国法西斯宣布投降了。在此之前,一支美军突击队神速地占领了德国某地的航空研究所。
此刻,波音优秀的工程师乔治·斯启勒(Georgeschairer)更增加了一份欣喜若狂的情感。因为此时他正在德国某地的一间森林中的小屋里,研究刚刚缴获的德国赫曼·戈林的航空研究所的技术资料。他有重大的令人惊喜的发现。
在德国人的航空研究所里发现了几个手提箱,里面装的全是后掠机翼的风洞试验资料,还有后掠机翼对飞机速度的影响资料。那些资料显示:德国人对后掠机翼的研究比任何人都要早。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后掠机翼一定要用喷气发动机,活塞发动机无法保证后掠机翼飞机的飞行速度。
就像德国的战争狂人还来不及研制出原子弹一样,他们还来不及实施后掠机翼计划,就已经被战败了。灾难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而美国人不仅成了战争的赢家,他们还成了技术的赢家。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航空技术,被美国的科学家们浇灌、培养出了美丽的蓝天之花。
恰恰在这个时候,机遇又在向波音招手。军方给了包括波音在内的 5家飞机制造厂一份发展中型喷气轰炸机的计划,他们将挑选两架设计最好的机型然后给厂家下订单。
令人奇怪的是,5家工厂全都设计的是直翼机型,走的是老一套的路子。
在这关键时刻,斯启勒对德国人后掠机翼的研究报告送到了波音总部。公司喜出望外,连夜修改图纸,改成了后掠翼机型。而其它四家工厂也收到了德国人的研究资料,但却对此无动于衷。波音因此又捷足先登了。
波音有研制后掠机翼的有利条件。他们有一个别家没有的高速风洞试验室,它是以已故优秀试飞员艾迪·阿伦的名字命名的。为建这个试验室花费了 75万美元,其中有 18000匹马力的巨大启动机,带动直径 24英尺、16面扇页的强力造风机,风力高达 0.975马赫,超过音速的 9/10,也即时速达 626英里。波音的 B—17就是完全根据试验室的风洞试验资料而设计制作的。
斯启勒是一个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人,一天到晚像一台强功率的马达一般地转动着。他对风洞试验几乎入迷了。为了省钱,他们一般不在白天的用电高峰期进行试验。一到了夜间,斯启勒和他的助手们便钻进了试验室。经过反复的试验,斯启勒提出了机翼后掠 35度角的计划,而德国人的资料是以 29度为极限的。斯启勒打破了德国人的极限,他满怀信心,认为后掠 35度的机翼,将使一架轰炸机飞得比战斗机还要快。
后掠机翼的 35度角,这是耗费了斯启勒大量心血才得出的严格的角度。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这是在机上差之毫厘,在天上谬之千里的重大问题。苦行僧一般的斯启勒对自己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对别人要求也是毫不含糊的。他交给别人的任务,无论喜欢不喜欢都得按他的要求去完成。他常常骂部属的一句话是:“你这家伙,狗屁不通!”部属无须去和他争辩,因为说明自己并非“狗屁不通”的最好方法是拿出自己的工作实绩来。斯启勒不服任何东西,就服你的真实本事。
工程师乔治·马丁也直接参加了后掠机翼的设计。他和斯启勒一样是一位对飞机入了迷的人。他一旦投入了工作,就是忘我、忘他、忘记了世界的存在的人。马丁伏在办公桌前,那就像磐石一般,八级地震也震不动他一丝一毫。他连走路、吃饭也心不旁鹜,脑海里转动的仍然是后掠机翼型飞机。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一句也听不到。下了班,他常常找不到自己的汽车,不知道自己将车停放在哪儿了;一旦开了车,他的车又常常啃人家的车屁股,啃得自己的前保险杠歪嘴裂唇的。
波音的工程师们似乎都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座右铭是:“你要不想落后,就一定要勤奋!”没有勤奋,就没有新的技术水平。
马丁和另一位工程师柯克共同设计 B—47的外形。他们经过研究决定,除非两人都同意,任何人也不得在 B—47的机身上添加任何东西。决定一作出,便丁是丁,卯是卯,谁也不能任意更改。
航空专家梯·威尔逊也参加了后掠机翼飞机的试制工作,这是他初登波音的舞台。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登上了波音总裁的位置,亲自导演了波音新的历史剧。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梯·威尔逊坚决支持马丁与柯克的约定,不准任何人在 B—47上添加什么东西。数月之后,第一架 XB—47原型机造成了。一位技术人员阿特·赫兹曼要在机身上打一些小洞,作为冷却之用。
“不行!赫兹曼!”威尔逊制止说,“你不能这样做!”
赫兹曼辩解说:“这是主管同意的。”
“谁同意也不行!”主管也要听专家的。
“几个小洞无伤大雅..”
“不!它本来是一架最完美的杰作,你不能破坏它..”
“我只是奉命行事。”赫兹曼端起钻头硬是要打洞。
“我的话就是命令!要打洞,你先朝我身上打吧!”威尔逊涨红了脸,毫不让步。
赫兹曼也不罢休,他搬来了一位技术主管,这位主管同意在机身上戳几个小洞。威尔逊讥讽道:“那这架飞机是空军最安全的一架飞机。”
“这话怎么说?”赫兹曼不解地问。
威尔逊裂着嘴一笑:“它已经浑身布满了弹孔了,还有谁会再向它开火!”
主管见威尔逊如此坚决反对,也只好作罢了。
杰出的工程师艾迪·威尔斯全面负责 B—47的设计工作。董事长比尔·阿伦曾经心存疑虑,对后掠机翼的 B—47能否成功没有把握。但威尔斯让他吃了定心丸。
后掠机翼飞机需要强有力的喷气发动机,而威尔斯早就稔熟其道。他知道英国人发明过一种引擎,转速比活塞式引擎快 65%,但当时因为它耗油太大,没有安装在飞机上。现在,他想把类似的引擎安装在 B—47上。
但引擎安装在机身的什么位置呢?威尔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引擎像豆荚一样包装在机翼之中。经过 50多种不同的风洞试验,最后找到了引擎安装的最合适的位置。这是一种空前的创举。它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因为随后不久,“豆荚式”的引擎安装法被使用在几乎所有的喷气式飞机上。
而当威尔斯提出“豆荚式”的引擎安装法时,空军当局表示反对,它们坚持要将引擎放在机身中。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试试看。威尔斯带领波音工程师和军方代表一起来到风洞试验室,用机关枪将一架 P—80喷气战斗机打了一个弹孔,飞机引擎发动之后的两秒钟内,风洞试验便将融化的机身铝皮撕开了一个 18英寸的大洞。试验的结果证明,引擎像豆荚一样安装在机翼上是正确的。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波音帝国风云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