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野生动物对人类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攻击人,有食肉动物
的主动攻击,也有小体型动物或领域动物在自卫时对人的危
害(马建章, 2008) 。1999 ~2004年在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
141
四川动物2010年第29卷第1期 S ichuan Journa l of Zoology Vol129 No11 201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区,毒蛇、黑熊致死致残当地社区居民122 起(康祖杰等,
2006) ; 1991~2008年5月,西双版纳受到亚洲象攻击的人数
超过140人,其中30多人死亡(吴兆录, 2008) 。
野生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还包括人畜共患病。目前,
已知的动物可以传染给人的疾病有200多种,常见的人兽共
患病有50余种(张劲硕等, 2003) ,有些疾病迄今还无法攻
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对2008年全国法定报告甲、
乙、丙类传染病的统计, 2007年和2008年我国分别报告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4例, 2007年死亡2人,而2008年死亡
4人(卫生部公报, 2009) 。
此外,野鸟会引发飞机鸟撞等交通事故。根据美国联邦
航空管理局及农业部的统计, 1990~2007年,美国鸟类撞击
军用航空器的报告多达80 000份,大约每10 000个航班会发
生1次鸟击事件。
1. 4 加重自然保护工作难度
野生动物肇事使当地居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
全威胁, 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敌视, 影响了自然保护工作
(Naughton2Treves, 1998) 。在2003年7月对陕西老县城就保
护羚牛的社区调查中, 46. 7%的被调查者认为因伤害人、破
坏庄稼、数量过多等原因而不应该保护(蒋志刚, 2006) 。可
见,野生动物肇事挫伤了当地社区参与的积极性,给野生动
物保护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
2 野生动物肇事原因
2. 1 人口快速增长而大范围占用土地资源
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利用土地的强度增大,激化了人与
野生动物的矛盾。据统计, 1964~2006年期间,西双版纳全
州的人口密度由19. 4人/km2 增加到46. 5人/km2 ,橡胶种植
面积由6126. 7 hm2 增加到219 653. 3 hm2。1982年,亚洲象
数量明显减少,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由于亚洲象体型
大,活动范围大,但其分布区域缩小,单位面积数量增加,导
致了激烈的人象冲突。1993年之后,仅靠自然保护区已很难
维持人象和谐共存(陈明勇等, 2006) 。
2. 2 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和食性发生改变
随着自然保护的开展,一些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加,
不再惧怕人类,肇事增多。与此同时,严格的生境保护禁伐、
防火,原来的草山、疏林地逐渐演变成次生林、灌木林地,增
加了野生动物的觅食难度(刘林云等, 2006) 。野生动物走近
人类生活区域,采食作物,伤害牲畜。20世纪70年代以前,
没有亚洲象采食作物的现象,随着天然食物减少,野象进入
田地采食水稻、麦子、玉米等(陈明勇等, 2006) ,到2008年
冬,它们进入人口密集区采食香蕉。可见,野生动物食性的
改变,成为野生动物频繁肇事的重要原因。
2. 3 人占用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
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广受赞誉,但人与野生动
物生活空间的重叠却引发了肇事。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
双版纳野象谷旅游景区是亚洲象的集中活动区域,高速公路
的贯通,激怒了长期在此活动的野象。2007年11月~2008
年6月,有3人在此被野象攻击伤亡(吴兆录, 2008) 。人占
据了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是野生动物频繁肇事的
根源。
3 野生动物肇事管理
当前尚缺乏解决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行之有效的技术
和方法,通常从3个方面来努力。
3. 1 生境管理
生境管理是通过推断动物对生境的选择及偏爱,开展有
目的的管理(蒋志刚, 2004) 。以下是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第一,建立生物保护廊道。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受到周围环
境的影响,往往使物种受到不同程度的隔离,不利于生物多
样性的保护(唐小平, 2003) 。近年来,生物保护廊道被广泛
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生物保护廊道的
规划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李正玲等, 2009) 。第二,合
理扩大自然保护区。据环境保护部的统计, 2004~2007年,
我国增加了33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的扩大和数量
的增多,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国生
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第三,建立野生动物食物源基地。根据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特征,在保护区深处建立食物源基地“喂
养”野生动物,是减少野生动物危害当地社区的有效途径(吴
兆录, 2008) 。
3. 2 物种管理
针对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种群数量制定物种管理
对策,是减轻野生动物危害的重要手段(蒋志刚, 2004) 。第
一,合理控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非洲,很多地区通过捕
杀来控制野生动物种群, 既减少危害又获得肉和皮张
(Naughton2Treves, 1998) ,但应避免对物种的毁灭,减少对其
他物种的影响。另一种方法是对野生动物进行生殖抑制。
例如,切除动物的性腺或阻断受精通道,或使用激素来抑制
动物的繁殖更加理想(蒋志刚, 2004) 。第二,人为限制野生
动物进入居民活动区域。早期,人们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
或嗅觉等惊吓来驱赶野生动物,但时间长了就不再有效。设
置障碍物来减少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相关研究很多( Zhang
&Wang, 2003) ,但这种方法限制了动物的自然活动,加大了
保护地的孤岛效应(蔡静,蒋志刚, 2006) ,长期采用还会产
生其他生态学方面的问题(Okello &DpAmour, 2008) 。第三,
调整栖息地的种植结构。在野生动物肇事严重的地区,针对
主要的肇事动物调整栖息地的种植结构,既可以减少肇事的
危害,又可以保证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在村寨及农田周围
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铁刀木、茶叶、橡胶、辣椒等植物,确实
减少了损失(靳莉, 2008) ;在候鸟越冬地改种桃、梨和苹果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
鸟击资料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