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资料 > 航空制造 >

时间:2011-02-10 11:52来源:蓝天飞行翻译 作者:admin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边的水平安定面上都加装铅配重,以及进行其它某些具体更
改。
但是我极想知道是否忽略掉一些什么东西。于是我便检
查了调整片的操纵机构和滚珠轴承。这种轴承是当方向舵向
左右偏转时支撑调整片保持它的正确位置。整个轴承内环(即
滚珠轴承滑动导槽)已经不见了。调整片(即尾翼方向舵可
滑动后缘)也无踪无影。
回到工厂,我就劝说希巴德和其他一些人,我们应该对
全尺寸垂直尾翼进行风洞试验,以便找出在哪种条件下会产
生颤振现象。1939 年我们建成了自己的风洞,这是当时私人
工业中第一个完善风洞。不过,那时我们本来可以使用加利
福尼亚理工学院古根海姆风洞,这个风洞是由杰出的西奥多
·冯·卡门和克拉克.B.米利肯博士主持的。我们风洞的试
验段是一个直径为10 英尺的筒体,很明显,在这么小的空间
里装卸模型是很困难的,但是这具风洞却有足够的吹风能力,
远远超过西北航空公司航线飞行中损失的那架飞机的速度。
我们在风洞里不管怎么试,尾翼总是不产生颤振。但是
在拆下调整片,模拟那个被损坏的轴承时,方向舵立即从尾
翼上被吹掉下来。我们毫不犹豫地按民航局下达的规定装上
铅配重。可是我却认为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是工厂生产线上
或者航空公司修理厂的技工有人在校正调整片的装配时轴承
安装得不正,因而轴承座圈产生了裂纹。当时轴承座圈并未
完全破损,后来在扰动气流中产生了断裂,这样便产生了剧
烈的颤振现象。我从未见过象在我们风洞中进行模拟试验时
·68 ·
产生那样剧烈的颤振。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还必须在结冰和恶劣天气条件下
进行50 小时的飞行试验,以满足民航局规定的条件。而且还
必须在飞机失事的那条空中走廊中飞行。因此,黑德尔、霍
洛贝克和我飞向明尼苏达。天气非常好的时候,我们就停飞,
让别人飞行;天气最坏时,我们就起飞。
我们总是挑扰动气流最剧烈的空域飞进去,以考验飞机
的稳定性;在结冰最厉害的条件下飞行,以考验那台新型不
结冰汽化器。我们常常让飞机的其它部件上结成三、四英寸
的冰层,而发动机仍然保持继续运转。有一次我们进行了最
为激动人心的飞行,两台发动机都开足了最大马力,仅仅四
分钟时间就积了很厚的冰层,表速只有每小时90 英里。我们
着陆时仍开足了马力。
这次积起冰层速度之快,以及对空气动力特性产生效应
之剧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支配下,促
使我就这个题目撰写出我的第一篇技术论文,以求对其他人
有所裨益(《机翼载荷、积冰和现代运输机设计的有关问
题》,航空科学杂志,1940 年12 月)。如今,我最担心的是冰
雹,而不再是结冰了。后来,洛克希德公司又单独建了一个
结冰风洞,作为公司的另一个研究设施。没有经历过这件事
的驾驶员根本不会体会飞机上积下少许该死冰层会引起多么
可怕的事故。
我们必须验证的另一个小部件就是操纵钢索,操纵钢索
千万不要太松弛,因为遇到低温,松弛的操纵钢索在某些条
件下会产生颤振。进行这种试验时,必须先测出升降舵操纵
钢索的张力,可是这样需要把厕所抽水马桶搬开,只有从那
个地方下去才能够着操纵钢索,穿过便池孔把手伸下去,系
·69·
上张力计。这个活是检查官霍洛贝克的。有一天,他正在检
查这个测量仪器的时候,飞机遇到了一阵特别大的阵风,他
便掉进便池孔里去了。当他大喊大叫,让人把他救出来的时
候,我还能看见他伸出在便池孔上面的两只脚哩!
14 型飞机一装上那两台新型莱特·塞克隆发动机,其功
率非常之大,居然成了一大难题。飞机的内机翼有很大一部
分处于螺旋桨滑流之中,因此开动发动机飞行时几乎不可能
使机翼中部失速。因此,机翼一旦发生失速,就会发生在外
翼靠近副翼处,使横向操纵所用的操纵面丧失效力。特别是
如果一侧机翼翼梢先于另一侧翼梢失速,那就更糟,会引起
飞机猛烈横滚。
我们曾经考虑过种种修改方案,包括改变机翼本身的形
状在内,以控制这架飞机的局部失速特性。我们在机翼上粘
上几百根丝线,进行风洞试验,这样就可以观察到模拟飞行
中形成气流分离的情形,即失速流谱。从中可以看出何时和
何种条件下会产生气流分离。我们采用在机翼上粘丝线的方
法观察气流,虽然并非初次,但这次才是我们过去所进行的
类似试验中最全面的一次。
在这次试验中,我们第一次使用了自动摄影记录仪。这
种记录仪就是把一整套仪器与飞机的各系统连接起来。这套
摄影记录仪有三台摄影机,一台显示时间并录下各种飞行状
态的参数(飞行速度、高度、滚转角速度等28 个项目)。这
台摄影机同另外两台同步工作,另两台的用途是拍下失速时
飞机左右两翼的图象。
这种试验方案恐怕是当时能够取得特定飞机性能特性最
完备的方案。接着,我便参加了驾驶员们进行的试验飞行,我
们在圣费尔南多山谷上空做了550 次失速和掉高度动作,前
·70 ·
后历时数月。达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
当时在风洞中做不了这些试验,因为在风洞中模拟不出
螺旋桨的滑流效应。如果将按此例缩小的电动机装进固定尺
寸的发动机短舱,则它们简直不能产生供模拟动力试验用的
足够功率。因此,我们除了飞行外,别无选择。
这次试验工作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改成
“信箱式开缝”。这种形式也就是在机翼的下表面制成一个象
文氏管那样的窄缝,让气流从中流过,以使流到机翼上表面
时气流获得比正常机翼这个地方大得多的流速。而且这是新
鲜空气,不是流过半个机翼已经失掉劲头的空气。这样就可
以有效地增大迎角,比光靠任何一种翼型能达到的迎角要大
得多。在当时另外还有一种由德·哈维兰发明的著名的可收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我怎样设计飞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