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94 4
同样,在任一级的进口,相对于静子机匣的总压 -:
- -+ " %-+ " ( + 5%)
对 4求导,若总压 -沿叶高不变,即可求得:
949()+ 4" 949( 4 5%)%
因此,只要用某种方法确定了切向速度,就可用式(: *;)来确定轴向速度在整个环面上的径向分布。例如,对自由涡流,其中 5%与 4成正比,这种情况下, 沿径向等于常数。
(2)测量截面和测点布置 %进口测量截面应选在第一排叶片前缘上游 %67 <"6%=( =为叶片算术平均半径处叶片弦长的轴向投影长度)处;总、静压测点应在同一截面。 &出口测量截面的总压和总温测量,在单级压气机试验时,选在末排静子叶片排气边
缘下游 %6: <%6>=处;在多级压气机试验时,选在末排静子叶片排气边缘下游 "6% <76%= •"""?•
处。静压和气流方向的测量应在 " 处,若选用沿径向移动的总、静压和总温复合探针,测量截面亦可选在 " 处。 叶片排间内、外壁壁面静压测量截面应居于该两排叶片之间的中间截面上,测点位于相邻静子叶片槽道的中点,可视结构条件适当调整其位置。 "转子叶片后参数测量,在保证测点位于叶片排间隙之间的前提下,允许探针支杆置于静子叶片槽道内。 进、出口测量截面探针安装座在周向的分布数量应不少于 %个。径向测点在进口的
应不少于 &个,在出口不少于 ’个。 各截面探针安装座的配置,应避免上游探针支杆尾迹对下游测量的影响。 %在周向均匀流场下,可用 (支多点总压探针测量进口总压;在周向非均匀流场下,需
用 )支总压探针测量;有进口支板时,应测量支板尾迹来修正进口总压值。 &出口总压测量应考虑叶片尾迹的影响,可用 (支沿径向移动的总压探针测量。沿周向可布置多支多点梳状总压探针或用位移机构带动组合探针测量。
’进口总温可用电阻温度计或热电偶测量;出口总温沿径向测量时采用移动式耙形总温探针,测量径向 ’ *&个位置的温度;也可用 + ,%支多点梳状总温探针测量。多点总温探针的周向布置应考虑周向和栅距内的温度不均匀性。
(采用三孔、五孔气动探针测量气流方向,其角度分辨率应优于 " -。
)
+转子叶片后参数可采用高频响压力探针和高速采集器组成的动态系统进行测量。 )
*
,壁面静压可在各测量截面的内、外壁开静压孔,孔径为 "& ,("..,孔深大于 ’倍孔针径,在孔的中心线垂直于气流方向下进行测量。进出口测量截面的内、外壁静压孔不少于 )个。用多点 -形或单点径向移动静压探针测量静压的径向分布。
).用动态测试系统监测压气机喘振状态;用测扭器测量扭矩;应用转矩转速测量仪测
*
*
量转速;用试验设备上的流量管测量流入试验压气机的空气流量。 ’"叶栅试验(()平面叶栅试验
平面叶栅吹风试验主要录取叶栅总压损失系数、落后角、进口和出口的静压比、出口马赫数及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等气动性能和流场参数。研究叶型坐标,叶片间隙、叶片安装角,进口气流角、出口马赫数和轴向速度比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为压气机设计提供参考。
试验范围可分亚声速、超声速和跨声速三类。主要试验为:攻角工作范围试验;进口马赫数范围试验;不同进、出口静压比试验和轴向速度密度比试验。
试验中,采用激光测速仪测量叶栅流场;纹影仪拍摄激波纹影图像;用油流法显示叶片表面的流谱,判断附面层转捩及流动分离;亦可用液晶显示法、荧光显示法显示叶片表面流谱。
()环形叶栅试验环形叶栅吹风试验主要研究三维效应和端壁效应对叶栅性能及叶片通道内流场的影响。主要包括: /叶片中间截面区域内的气动性能试验。 •((•
气动性能沿叶高分布试验,研究三维效应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叶片端部二次流测定试验。 环形叶栅端壁附面层测定试验。其主要测量参数类似于平面叶栅,诸如进、出口截面上的总、静压,总温,气流方向角;
叶片通道中测量吸力面和压力面上的压力分布,内、外壁静压分布;采用光学方法显示流场。 "其他试验()雷诺数影响试验雷诺数的影响比压力和温度更为重要,因此要作为专题研究雷诺数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范围,特别是在低雷诺数范围。()低展弦比叶栅试验
低展弦比叶栅用于高压、高速核心压气机的进口级。采用低展弦比叶栅能获得较高的压比峰值、高的级效率和转子效率以及较大的失速裕度。低展弦比转子在全叶高内可以在较大攻角下工作,并且在通道激波下游的亚声速区扩压良好。
通过测量两种转子展弦比 " %和 " &’的性能参数研究展弦比对转子性能的影响。流量变化范围从 ()*至 ))*的设计转速。对于每种流量,在试验级的上游和下游的 %个径向位置测取数据。在下游截面,探针沿整个栅距周向移动 %个位置。测量数据有总、静压,总温和,气流角。流量用孔板测量。
(’)低速大尺寸模型压气机试验这种试验主要是进行压气机内部真实流动机理的基础理论性试验研究,为建立压气机内实际流动数学物理模型提供试验数据,提高压气机设计水平。主要试验包括: 详细测定转子叶片进出口、叶片通道内部的三维流动结构,诸如转子叶片出口三维紊流流场、转子叶片尾迹的三维紊流特征、叶片通道内三维流场。 详细测定静子叶片的流动特性,如静子叶片出口总、静压,气流方向沿叶高分布,叶
片及端壁表面流动显示等。 "测定高压压气机出口级的高损失区位置及分布规律,分析损失机理。 测定低速模型压气机性能。转子叶片出口流场测量一般采用 ’个叶片槽道,每槽道 &)个测量,每站测量 &)周,径
向沿叶高 (个测量站。通常采用动态测量技术。
()风扇双涵道试验风扇双涵道试验主要包括: 录取双涵道风扇的总性能和基元叶片性能。 测定双涵道风扇的稳定工作边界线、进出口气流参数场和壁面静压沿流程的分布。 "录取外涵和内涵风扇特性线。 录取涵道比对风扇总性能的影响。上述试验结果为风扇气动设计提供依据。由于双涵道风扇的流量大、低转速及大尺寸,所需试验功率较大,因此可进行缩型试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飞机检测与维修实用手册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