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资料 > 机务资料 >

时间:2011-02-10 15:42来源:蓝天飞行翻译 作者:admin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定的刚度分布要求,提高操纵系统刚度也对防颤振有利。
必须指出,对颤振的控制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新的发展。随控布局飞机
就能通过自控系统所检测到的数据,利用自动控制系统,使颤振得到主动抑制,而不
需附加配重。
%全动平尾的设计特点
飞机超音速飞行时,因激波后的扰动不能前传,舵面偏转后不能像亚音速流中那
样同时改变安定面的压力分布,共同提供操纵力或平衡力,因此尾翼效能下降;然而
飞机的纵向稳定性却因机翼压力中心后移而大大增加,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为了
•"•

 
提高尾翼的效能采用了全动平尾。全动平尾是将整个平尾作为操纵面绕某一轴转动。它有以下一些设计特点。
()转轴布置和形式。全动平尾有斜轴、直轴两种形式,当尾翼后掠角较大时,一般应布置成斜轴;当平尾后掠角较小或后缘较平直时,宜采用直轴。这样可使轴尽量利用平尾结构高度以增大轴径,改善受力,减轻重量。
转轴位置。尾翼的亚音速焦点约在(" %&)’ ()*处,超音速焦点约在 +&’ ()*左右。为了减小操纵力矩,通常把轴线布置在两个焦点的中间位置,约 ,&’ ()*处,此处结构高度也较高。
转轴式和定轴式。转轴式平尾的轴与尾翼连接在一起,用固定在转轴上的摇臂操纵转轴,平尾与转轴一起偏转。定轴式的轴不动,固定在机体上,尾翼套在轴上绕轴转动,操纵接头则布置在尾翼根部的加强肋上。与转轴式相比,由于定轴式的操纵点和轴之间的力臂有时可设计得比转轴式长,可使操纵力相对较小,尾翼受力较好。缺点是在尾翼结构高度内要安放轴和轴承,限制了轴径,对轴受力不利;此外须在机体上开弧形槽,对机体有所削弱。转轴式的优、缺点与之相反。
(")转轴式全动平尾的结构布局和传力分析。转轴式全动平尾的受力特点是尾翼上弯矩、剪力、扭矩都要集中到转轴上。转轴插入机身由两个框支持,剪刀、弯矩由框提供支反力平衡,扭矩由操纵力和框的支反力形成的力矩平衡。其前缘和后缘一般布置不参加总体受弯的轻结构件。中间部分的外段采用刚度较好、结构效率较高的单块式。在根部所有载荷要向转轴过渡,所以根部有一过渡区。它由斜肋、侧肋、根肋和加强壁板(整体加强壁板或加强板加上加强蒙皮)组成。加强壁板通过四个垂直螺栓与转轴连接,斜肋和侧肋的腹板通过一个水平螺栓与转轴相连。( -)分别表示了全动平尾的弯矩、剪力、扭矩传给转轴的过程。剪力由前、后纵墙在 ,"两点上通过侧肋和斜肋,由水平螺栓传给转轴。外侧机翼壁板上由弯矩引起的分散轴力,由加强壁板通过结构参与逐步集中到与转轴连接部位,由四个垂直螺栓传给转轴使之受弯。扭矩通过上、下壁板和侧肋、斜肋分别由垂直、水平螺栓传给转轴,使之受扭。
(%)定轴式全动平尾的结构布局和传力分析。图 " .+ .为两种定轴式全动平尾。定轴式平尾可以是直轴或斜轴,它们的受力特点如下:轴仅承受和传递平尾的剪力和弯矩,扭矩则由根肋上的支点反力与操纵力形成力矩予以平衡,轴本身不受扭。图 " .+ .(/)所示为超音速战斗机,如 0 .,,0 .+,0 .1等飞机所采用的小展弦比的直定轴式全动平尾,平尾分左、右两部分。图 " .+ .( /)所示结构其前、后缘通常采用全高度蜂窝结构,受力盒段可以为单块式结构、蜂窝结构或复合材料结构,上述三种飞机的平尾蒙皮和某些普通肋即采用了碳 2环氧或硼 2环氧复合材料。为了在根部把壁板上的轴力集中起来,须布置两个纵向短梁,并通过它们把轴力构成的弯矩转换成由两对垂直力组成的力矩,之后分别把垂直力加到根肋 "和另一加强肋 ,上,
•"1%•
 


图  " "%定轴式全动平尾
—短纵梁; —根肋; &—定轴; ’—加强肋; —操纵点:
(—枢轴线; )—墙; *—梁; +—泡沫塑料; ,—蜂窝夹层结构。
与前、后墙上传来的总体剪力一起,由肋传到轴上。图  " "( -)为 ./ ",的定
轴式全动平尾。左、右两半由中央翼盒连成整体,固定在垂尾上。该平尾为厚蒙皮、
少肋、多墙式结构(三梁、六墙)。平尾的操纵点约在根肋弦长 &,0处,而轴相当靠
后,约为 (,0弦长处,两者距离与中央翼盒宽度相当,平尾受力特性好。此外后部采

用轻质结构,中梁后填充泡沫塑料,后梁之后为蜂窝结构。因此该平尾重心靠前,而铰链轴靠后,此结构布置较成功地解决了尾翼的重量平衡要求,所以没有另加防颤振用的配重。

图  " "%全动平尾部分典型构造
(1)/ "’全动平尾;-) (全高度蜂窝)
( /—全动平尾—垂直尾翼; —全高度蜂窝; &—致动器全动平尾的构造型式除图  " "所示单块式外,还有多梁式(图  " "(1))、双梁式(图  " "( -))构造,其前、后缘则采用全高度蜂窝或组合式蜂窝结构, / "’,/ ",/ "(全动平尾的蒙皮均采用了复合材料。 •(’•
 

第六章 机身及开口区结构设计
第一节 机身的内部布置与结构型式选择
一、机身的内部布置
机身内部布置是指将各种有效载重、燃油等合理地布置在机身内,同时协调机身与机翼、尾翼、起落架等部件的受力构件布置,保证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在这些前提下使机身的剖面形状与尺寸沿纵轴的分布符合气动布局,并尽量实现良好的结构特性。机身上各种有效载重的布置应使它们的位置适合本身的技术和使用要求。如雷达天线须安排在机身的最前端,机头的雷达罩结构材料应满足所需的电性能要求。为了保证驾驶员有良好的视界,驾驶员座舱均布置在机身前部的上方,战斗机驾驶舱通常还突出机身表面,苏 " 为此将机头下倾了 %&’(。机身内储藏的燃油和炸弹尽可能置于重心附近,以期不致因燃油的消耗和炸弹的投放而使飞机重心的变化超出规定范围。战斗机的喷气发动机多数都安排在后机身内,这样既满足发动机的喷流要求,又使机身截面较小。运输机也有不少是将发动机装在机身上的,如 ) " ’*’’的尾部装有发动机为满足使用、维护、修理等方面的要求,机身上布置有很多开口。有空勤人员出入的座舱口盖或舱门。旅客机上除正常出入的旅客用舱门外还必须有应急舱门,以供出现紧急情况时让旅客及时脱离飞机(我国民用航空条例中规定在多于 ++座的飞机上必须在 ,*秒钟内将人员全部撤离),此外还须布置大量的旅客隙望窗。轰炸机的炸弹舱门和运输机上的货舱们都属大开口。电子设备、各类系统和发动机及其附件都要经常检测、维修,其中有些是每一个起落都要检查的,须能方便地接近它们。在大型飞机上大部分可从机舱内部接近;战斗机上则必须在机体表面布置大小不一的口盖。为了缩短维修和着陆后再次出击的时间,有的战斗机 -*.以上机体表面都为可打开的检查口盖。苏— 上共有 +**多个口盖,几乎遍及机体,并且为提高维修可达性,其机头雷达罩可抬起上翻。上述的各种舱门、窗口显然对机身的结构布置有很大影响,而且对这些开口区结构必须精心进行损伤容限设计和细节设计。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飞机检测与维修实用手册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