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前起落架的设计特点
为了保证飞机在地面运动时有足够的滑跑稳定性,前轮应能绕支柱轴线自由定向旋转,因此在设计时要附加某些装置。
一、前轮的自由定向及偏转操纵装置
由于飞机在地面运动时要求灵活稳定,当飞机受到侧向力(如侧风、单边主轮受撞击等)而使机头偏向时,前轮应能自动转回原方向,并使飞机也能较方便地转回原方向滑跑,而不致越偏越大,这是地面方向稳定性对前轮的要求。即便是方向稳定性好的前三点配置形式,如果将前轮固定死,则前轮处的摩擦力也将产生一定的不稳定力矩,使机头有越偏越大的趋势。另外,地面滑行刹车转弯时(如刹住一侧主轮)也需前轮能自由偏转以减小转弯半径。因而现代飞机的前轮都不固定锁死,而有一定的偏转自由度,其最大值日。由所需的最小转弯半径来定,即
+
" % &’( )* ,-./01"2((3 )3 )3)
一般 " % &.,4。此外,为使前轮能自动转回飞机的前进方向,这就须将前轮放在支柱轴线后一定的距离 “’”(称为稳定距)处,这样,万一出现偏向,也会很快复原。稳定距“广大一些则稳定性好,但对起落架受力不利,一般取 ’%(,-* 5,-6)7( 7为前轮直径)。
为了增大飞机地面运动的灵活性以保证最小转弯半径,有的飞机,特别是大型旅客机,还装有使前轮偏转的操纵机构。
二、前轮的减摆装置
当前起落架没有采用合适的减摆措施时前轮可能会出现摆振,即飞机在地面滑跑到一定速度时,能自由偏转的机轮和支柱的弹性振动与轮面的转动交织在一起,出现一种剧烈的偏摆振动,它会引起机头强烈摇晃,这种现象称为前轮摆振。振动可能越来越厉害,直至支柱折断,轮胎撕裂,在很短的时间内酿成严重事故。
产生前轮摆振的原因是由于机轮(连带支柱)是一个弹性体。当偶然受到外力干扰时(如跑道不平、侧风、操纵不当等)使机轮偏离前进轴线一个距离 "。这时轮面倾斜,轮胎接地部分的形状变成弯腰形。当飞机继续前进时,机轮将一边偏转口角,同时由于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一边向前进轴线靠近(减小入)。当达到 " %,, % ,时,由于惯性关系,在继续往前滚时又出现了 ) ",同时就又出现了弹性恢复力,而轮胎接地部分变成反的弯腰形,这样就使得久反向增大,到一 " ,后又开始减小。与此同时
•9,8•
则从 。减小到零后,又开始反向偏转。如此反复进行就形成了周期性摆振。在速度较小时,激振的能量小于阻尼能量,摆振将不会产生。但当滑跑速度超过某一速度(称为摆振的临界速度 ")时,激振能量大于阻尼能量,就将产生摆振,并自己激发成自激振动,越振越烈," %&’与 %&’越来越大,直到破坏。摆振临界速度可用下式估算。
)*(, -. -/)
" (
+
式中0*———稳定距;
———机轮半径;
+———转动部分(机轮、轮叉及其他)绕旋转轴的转动惯量;
)—
—由试验确定的轮胎弯曲和扭转刚度的特性系数。
可以看出,增大稳定距和轮胎刚度将提高摆振的临界速度。对于现代高速飞机,
多装有专门增加阻尼的减摆器来消减激振的能量,防止摆振的发生。一般要求振幅
应在 12钟内减到初始幅值的 341。
常见的减摆器有柱塞式和旋板式,两种。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油液高速流
过小孔产生阻尼来消耗能量,防止摆振。柱塞式较简单轻巧,但减摆能力较小,多用
在小型高速飞机上。旋板式较大、较重,但减摆能力强,常装在高速、大型飞机上。
有时为提高地面转弯的灵活性而采用可操纵前轮,特别是在一些大型飞机上,为
此要增设前轮转弯操纵机构。此外,一般说双轮或多轮式起落架,由于整个轮胎系统
的刚度较大,当机轮偏转摆振时地面给予的摩擦力 5将构成阻滞摆振的力矩,其 "
较高。
三、前轮纠偏装置(中立机构)
由于前轮须在地面滑行时能左右偏转,故它不能定位锁死,因而在离地收藏或着
陆放下时很可能偏离中立位置,以致妨碍正常的收起或着陆。为此必须加装中立机
构,以保证前轮离地时轮。子正对前方不偏斜。常见的纠偏装置有三种形式。
36凸轮式内纠偏装置
它由装在减震器内部的上、下凸轮组成。下凸轮固定在减震支柱外筒内的底部,
它不能左右转动和移动,上凸轮则固定在活塞内筒上。当前轮离地时减震器全部伸
展,上凸轮楔入下凸轮内,相互吻合,保持了前轮的中立位置。着陆后内筒向上运动,
使工凸轮脱开下凸轮的限制,因而不妨碍前轮在地面偏向转弯。这种形式简单可靠,
故得到广泛采用。只是减震支柱内部的构造稍复杂些。另外因凸轮占据了部分长
度,减震支柱也可能会较长一些。
,6滚棒凸轮式纠偏装置
它由连接在旋转臂上的滚棒和固定不动的凸轮等组成。当前轮离地(减震器全
•11•
伸展)时弹簧张开,拉滚棒落在凸轮的最低凹槽处,使机轮处于中立位置。飞机着陆后在地面转弯时,由于前轮偏转的力量较大,能克服弹簧力而使滚棒在槽面上滚,以保证前轮的偏转。
"楔杆式外纠偏装置
它由楔锥、连杆和楔槽等组成。起落架收起时,由于带楔锥的连杆与起落架的转轴不同心而产生相对运动,使楔锥逐渐靠近并插入楔槽(它由旋转臂上相互有一定间距的两个斜面构成),与其中的一个斜面靠上后,逐渐将旋转臂连同轮叉和前轮一起旋转,纠正到中立位置。起落架在放下位置时,楔锥完全退出楔槽,因而不影响前轮偏向转弯。这种装置不够完善,因为有可能在放下着陆前遇侧向力而使前轮偏转,不能完全保证着陆时的中立位置。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飞机检测与维修实用手册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