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基/陆基导航系统如何规划:
卫星导航系统:
主权以及运行风险决定了使用者必须对其进
行有效监测,建设自主监测系统是必然的选
择。
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从系统开发到应用的
质量评估体系,确保信息提供的可靠性。
陆基导航设备:
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
使用方式上需要实现向基于性能的运行的转
变。
如何实现传统设备向新技术的平稳过渡:
为未来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行提供所需的冗
余和备份能力是平稳过渡的必要条件
突破向背台飞行的限制,重新整合现有导航设
施资源,完善陆基系统的冗余和备份设备网络
,充分发挥陆基导航设备性能
背景
星基导航系统差距分析
美国
欧洲
我国
GPS:1992年应用于民航WAAS:2003年启用LAAS:2008年取证
Galileo:2008年建成EGNOS:已用于非民航领域积极进行GBAS实施
积极进行GBAS实施
需要评估认证
背景
我国导航系统主要差距
陆基导航设备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
导航技术和系统的应用和研究相对落后;
GNSS及RNAV等新技术的应用和运行研究相对滞后;
导航技术标准、运行程序的自主研发和评估能力
滞后。
背景
陆基导航设施数量
背景
美国目前5000英尺VOR覆盖
美国目前18000英尺DME覆盖
我国VOR/DME8400米覆盖
我国VOR/DME3000米覆盖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主要研究的方面
意义
战略目标
运行要求
系统规划
关键技术
系统、设施建设
新技术应用研究
实施步骤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从提供导航信号过渡到提供基于性能的导航服
务。
中国民航计划在未来20年的时间内:
实现陆基导航系统向星基导航系统的过渡。
逐步在民航实施并推广RNP/RNAV。
虽然卫星导航技术发展迅速并在未来全球导航环境
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至少在可预测的时间内陆基系
统仍然要作为GNSS的所有飞行阶段的备份系统。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发展战略目标(2006-2025):
完善陆基导航网络,合理推进卫星导航系统,
形成陆基导航系统、星基导航系统和航空器自
主导航并存发展的综合导航体制
积极推动“自由飞行”概念,拓展RNP/RNAV运
行模式,提供满足不同用户使用需求的能力
提供为保证安全、提高效益的导航政策、技术
标准、运行要求和设施装备。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运行要求和政策
洋区导航
积极采用卫星导航、ADS(-C和-B)、CPDLC、
RNP/RNAV、RVSM等技术,加强运行可监控性,提高
运行安全性,降低飞行间隔标准
到2025年在洋区提供保障RNP-10航路运行的基础手
段,并根据ICAO规划和地区性协调情况,逐步实现
RNP-10向RNP-4的过渡
允许不具备RNP能力的民用航空器在非RNP航路继续
使用现有洋区最小间隔标准运行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运行要求和政策
航路导航
根据航路网规划需求,完善陆基导航网络,满足航
路导航系统冗余和备份网络设施的装备要求
实现VOR/DME、DME/DME为基础的RNP 5航路运行
支持以DME/DME为基础的RNP 2航路运行
建设并完善基于GNSS的RNP 5和RNP 2航路运行
保持完善的陆基导航系统以继续支持民用航空器的
非RNP运行方式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运行要求和政策
终端区导航
积极推进以DME/DME方式为基础的RNP/RNAV运行
到2025年满足在主要终端区使用RNP 2,最高至RNP
1的飞行运行
推进3D RNAV概念的研究、运行应用和技术装备;
推进4D RNAV概念的研究和试验
支持终端区不同进近方式的灵活应用
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
运行要求和政策
进近和着陆
在GNSS系统达到所需性能和标准要求之前,ILS将继
续作为在机场提供I/II/III类精密进近的主要导航
保障系统
建成以京、沪、穗为龙头的大型枢纽机场III类ILS
系统,根据气象条件和年度起降架次,完成重点干
线机场的II、III类ILS设备改造
研究和建立APV I/II进近导航技术,在没有安装ILS
的机场进行APV I/II运行应用试验
WGS-84坐标转换
评估GPS系统导航性能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空管资料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