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状云边缘附近有不均匀加热
其中东西向的暖锋附近,低层风向与对流区
走向近于垂直;而在南北向的对流区附近,
低层风向与对流区走向近于平行。南侧的对
流先发展,其水汽向北平流,使北侧新发展
的对流发生更大的降水。
08BST 09BST 10BST 11BST
12BST 13BST 14BST 15BST
比较01时和09时可见光图像可以看
到,下午的对流就发生在上午层状云
云区的边缘,那里有不均匀加热
云团迅速膨胀时降水最大
云团a-c面积膨胀速度
-0.0005
0
0.0005
0.001
0.0015
0.002
0.0025
0.003
10:00BST 12:00BST 13:30BST 15:00BST 17:00BST
时间(时) 膨
胀
速
度
(
1/s)
云团a膨胀速度云团b膨胀速度云团c膨胀速度
零度层高度分布图
(10日08时~20时)
2005年6月10日01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2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3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4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5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5时30分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6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7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8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09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6月10日10时可见光图像
2005年5月7日北京冰雹---地形不均收加热的例子
2005年5月22日辽宁冰雹过程
1998年6月21日14、
20时、22日02时云图
与地面观测叠加
2005年5月7日9-11时
北京冰雹的可见光图
像---边界层外流引发
新对流的例子
云迹风所揭示的1998年6月21日强对流系统对流层上部的主要环流特征
DIV
DIV
DIV
DIV
对流系统看云图的着眼点
• 有组织的对流常常发生在高空正涡度平流区,高空干冷
平流区的下面(天气图、卫星导风图)。
• 地形、土壤湿度、下垫面的不均匀加热是引发对流的重
要原因。
• 强对流有一个上冲云顶、一个范围较大的云砧、一个边
界层外流云区。
• 边界层外流云区不容易分析。它是低云,上面往往被原
来的对流云盖住。因为地球表面的弯曲,雷达回波上往
往也看不见。
• 边界层外流云区十分重要,它可以引发新的对流。
• 请阅读《卫星与雷达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书中的
对流系统一章。
• 要用数字资料做定量分析。
南方持续性暴雨例示(对流层上部的反气旋流出)
• 己做过1997-2002年六年资料的普查(侯青)
• 三种环流形势,其中两种与南方持续性暴雨有关,第一
种形势特别重要
• 南方持续性暴雨与对流层上部的反气旋脊密切相关
• 脊线南北两侧各有一支急流,急流与脊线靠得非常近,
有强的负涡度,甚至出现惯性不稳定,即绝对涡度小于
零的形势。
• 暴雨区发生在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如果反气旋脊的
南侧还有一支东风急流,那么东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还
有一个暴雨区。
• 高空辐散
• 急流指向雨区的分量小,这就是为什么暴雨能持续。
1999年6月26-30日候平均对流层上部大气运
动矢量和降水分布叠合图
图4.1.2(b),强降水区位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
图4.1.3(a),合成图
(水平分辨率为1.25×1.25格距,南北跨度为30度,东西跨度为30度)
(图中☆标记处为强暴雨中心所在)
图4.1.3(b),合成图
(水平分辨率为1.25×1.25格距,南北跨度为30度,东西跨度为30度)
(图中☆标记处为强暴雨中心所在)
DIV
DIV
DIV
DIV
有强的负涡度,甚至出现惯性不稳定,即绝
对涡度小于零的形势(寿亦萱)
2000年6月15-20日平均的卫星导风叠合降水图
图4.2.1(b),2001年8月30日~9月5日逐日对流层上部大气运动矢量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图4.2.3,合成图
(水平分辨率为1.25×1.25格距,南北跨度为40度,东西跨度为50度)
(图中☆标记处为候累积强降水中心所在)
云迹风沿经圈剖面的时间序列
南方持续性暴雨例
示(对流层下部的气
旋流入)
与副热带高压相伴的对流层上部汇合流场
多读文献:基本概念必须弄懂弄
通。基本概念引导你认识图像特
征。如果基本概念不清楚,对图像
上的特征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摆在面前而不认识。
多看资料:看资料要细,要对历史
个例反复对比,找出个例之间的异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空管资料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