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军用航空 >

时间:2021-02-02 14:34来源:帧察点 作者:中国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中低空空战性能出色、兼具一定对地/海打击能力的F-5E在对岸的迅速换装,使得台海空中对抗的态势再度发生变化

  在一番番争论中,歼-12于1978年3月10日完成了最后一个起落。就在此时,风声传到了时任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罗瑞卿那里。早在1961年12月强-5研制几乎停止,靠着陆孝彭领导的14人小组“见缝插针”推进试制工作时,时任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的罗瑞卿大将就指示,“不要放弃这种飞机”;1964年7月,他更是批准了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关于全面恢复强-5研制的报告,并亲自视察了强-5,对陆孝彭的为人和能力都很了解。

  在听取了关于各方对歼-12的汇报后,罗瑞卿在一次主持国防科技与工业相关的会议时指出:“我们对歼-12要有正确的看法,它的长处很多,不是每一种新机都要列装,像歼-12这样的飞机,让它消失似乎欠妥,还是留下来吧,说不定将来用得上。”三机部领导随即做出具体指示,“搞完12架飞机设计定型后作技术储备,空军试用9架,工厂自留3架(应为2架原型机和1架01批飞机)。”

 



▲同为320厂产品的强-5乙,在型号下马后其五架试验机就仍在海航试用;如果空军试用歼-12的规划实现,其未来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以像开头说的那样,把歼-12编入飞行表演队,取代当时使用的歼-6;320厂也能借助留用的飞机,向有意向的客户展示

  从当时的航空装备发展趋势来说,大批量生产歼-12这种“反潮流”的机型的确不合时宜。而且受限于配套条件,歼-12要想大批量生产,首先需要把发动机换成指标较低、但能稳定供应的涡喷-6/6甲;由于前文提及的生产条件限制,整体油箱很可能也得用自重较大、载油量较小的普通油箱替代,再加上其他一些部品的“回滚”,代价就是飞机各方面性能全面平庸,基本回到空军(76)司科字110号文规定的指标。总之在1978年,320厂的确不具备大批量生产01批次歼-12的条件。

  但由于歼-12的军械系统和主要成品附件多与歼-6、强-5通用,发动机也属同一系列,因此组建一个“歼-12测试大队”,确有可行性。朱晓彪、朱杭训(两人是后来的强-6变后掠翼方案提出者)和彭宾秋(强-6机腹进气大边条正常布局方案提出者)执笔的《歼-12飞机研制纪实》也认为,如果能把全部10架01批飞机都生产出来,交付部队试用,“从实践中去鉴别它、改进它,终会为今后的新机开发提供新的启示和技术上的储备。”

 



▲的确,即使能够克服困难在80年代初量产歼-12,它们在90年代之后的装备价值和歼-6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个折中的方案,既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损失,也如上文所说,会为未来提供新的启示(图片鸣谢@Chengtu小喵)

  对这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方案,320厂也较为满意。但正当歼-12即将重新恢复生气的时候,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大将逝世。失去了来自中央首长的支持,歼-12的命运再度急转直下。没过多久,1979年1月一个来自三机部的电话,传达了军委常规装备领导小组的最终决定:“歼-12不列装”。

  据史料记载,虽然几个月下来,很多人心中也早有不好的预感,但得知奋斗十年的型号迎来的竟是“一刀切”的命运时,全厂上下仍然非常意外,正在北京开会的陆孝彭总师得知消息后,更是当场晕厥。320厂立刻组织人员前往北京汇报试飞进展,力争“刀下留机”,陆老更是为此多次“上访”,但都未有结果。

 



▲根据当事人回忆,苏醒后的陆老情绪仍然非常激动,后来他甚至向军委提出了要求:“让歼-12和歼-6打一场对抗空战,谁打赢了要谁!”——这显然更不可能得到回应了。此后陆老的主要精力一度放在了强-6和变后掠翼技术上(图为强-6的高速风洞模型)

  此时剩余7架歼-12分别处于如下状态:01批04架机刚刚开始总装,05架机也完成了初装,即将开始总装;06架机和最后四架略有修改的飞机则完成了约90%零件的制造(后三架飞机的机身整体油箱尚未交付)。上文也提到,此时320厂内正好还有420厂交付的7台涡喷-6Ⅱ发动机,随时可供装机使用。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东南惊鸿:世界最轻超音速歼击机歼-12的故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