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孙建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孙建红(张哈斯巴根/摄)
第一,在“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民航科技发展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交叉融合。相信在这一点上,大学还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南航大就着力研究民航科技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注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民航领域。目前,学校正在加大对民航学科特色发展的支持力度,集聚校内优势资源,加快民航特色学科建设,构建以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9个相关学科为支撑的民航学科群。重点围绕智慧民航、智能空管等方向开展工作,注重基础研究和交叉协同,为民航科技自强自立而不懈努力。第二、民航科技发展要坚持国际融合。加强高端国际合作,实现国际资源“引进来”,行业能力“走出去”。学校将以民航运输安全学科国际引智基地为契机,以中法、中荷和中德等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基础,充分利用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水平研究机构外籍院士、教授及骨干人才资源,开展高端国际合作。以引进国外智力为点,以培育国际化人才为线,以推动国际合作项目为面,着力打造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3个国际民航学科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国际学术交流、前瞻性技术研究、民机人才培养和管理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打造世界一流民航学科领域国际联合实验室,培育建设民航领域“一带一路”国际学术联盟,大幅增强民航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李玉龙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院长 李玉龙(张哈斯巴根/摄)
第一,民航包含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一些卡脖子技术、适航技术攻关、以数据驱动的智慧民航等。推动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化,仅靠民航内部的科研力量不够。“十四五”期间,要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民航科研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设立重大课题专项联盟,争取国家实验室级别的大项目,引导有研究特色的大学加入民航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并建立一些引导机制。同时,加大民航安全基金的开放力度。第二,适航技术应走适航验证与适航法规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加大适航技术研究投入力度,提升适航研究能力,用更灵活的机制设立更多的适航验证实验室,以构建中国特色的适航审定体系,做到适航技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全面启动民航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吸引民航系统外的高水平高校深度参与,以紧密合作的模式联合更多的体系外民航院校。可以结合教育部工程博士政策,建立一些民航紧缺专业博士班,尽快补充民航管理队伍、科研队伍和适航审定队伍。结合高新技术对民航人才进行培训,以提高民航运行水平。第四,要注重民航国际化,留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 李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 李勇(张哈斯巴根/摄)
“十四五”期间,民航应在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加大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力度,强化对高等院校的方向引领和政策支持,发挥高等教育在民航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作用,增强航空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是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培育“空中丝绸之路”示范区、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此次疫情促使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客机改为货机的工程项目。应针对飞机“客改货”过程中的适航审定问题,建立中国特色适航审查模式。建议以“空中丝绸之路”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放,积极推动航空货运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发挥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建议以无人机的各类应用与研发作为重要支撑,实现沿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和山、水、林、田、湖、草等信息的全域共享。二是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加大对涉航类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强民航对各类高校民航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政策引领与方向指导,统筹规划,建立与民航强国相适应的协同办学机制;引导高校围绕临空经济、航空物流、适航技术、人工智能等培养民航业紧缺人才;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民航所属和共建高校高层次人才交流共享机制等。
中电集团二十八所首席专家 丁一波
中电集团二十八所首席专家 丁一波(张哈斯巴根/摄)
民航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民航局发挥了引领和调节性的作用,提升了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电科二十八所在民航强国战略指引下,对前沿技术创新进行布局,建设了空管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了一批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也承担了“一带一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空管自动化系统等部分产品已实现出口。未来,希望民航局能多给予业务上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产业生产研发平台的落地,帮助现有研发成果更好走出国门。在提升航班运行效率方面,此前发布的《中国民航航班运行数据开放管理办法》极大满足了机场、航空公司、空管人员、公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加快了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办法的实施进程。未来,建议基于民航大数据,统一对航班正常性进行分析,优化完善航班时刻表的安排,推进空域精细化的供给侧管理,从顶层规划上提高航班运行效率。 最后,民航空管“三中心”工程是增强我国民航运行保障能力、提升全行业安全水平和运营效率的重点工程,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生工程。电科二十八所在民航局支持基础上建设了“三中心”的流量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完成第一版本的开发,并在局部地区进行了试运行。该系统在全球技术领先,未来它的上线运行将带来现有空管运行模式的变革,努力向“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现代化空管系统发展。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民航局党组开门问策 共商高质量发展大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