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效应(所以也有直译为康达效应的)。Coanda 效应指出,如果平顺地流动的流体经过具有一定弯度的凸表
面的时候,有向凸表面吸附的趋向。开自来水的时候,如果手指碰到水柱,水会沿着手臂的下侧往下淌,
而不是按重力方向从龙头直接往下流。 Coanda 效应,注意水柱足够接近调羹表面后,会“抵抗”重力的
作用而吸附到调羹表面,沿表面运动 利用 Coanda 效应,可以有意识地诱导空气气流,在机翼上表面
产生比飞机和空气相对速度更大的气流速度,提高升力。70 年代时,美国空军已经意识到 C-130 在速度、
航程和载重上的局限,希望用喷气式中型战术运输机取代,这就是“先进中型短距起落运输机”(Advanced
Medium STOL Transport)计划的由来。经过 60 年代的无功而返,美国空军已经不再强调垂直起落,所以
AMST 只要求短距起落。波音和麦道的 AMST 方案分别入选,参加对比试飞。波音的方案 YC-14 利用 Coanda
效应,发动机置于机翼前缘上方,喷流直接吹拂由于襟翼放下而弯度大增的机翼上表面,不光直接产生
Coanda 效应,还诱导周边的气流,一同产生增升效果。YC-14 的试飞是成功的,但这时国防部采购政策正
在助理国防部长 David Packard 手里大刀阔斧地改革,AMST 计划最终被取消了。波音 YC-14 的“上表面
吹气增升”(Upper Surface Blowing,简称 USB,不是计算机上的那个 USB 啊)最终墙里开花墙外香,
被安东诺夫用到安-72 上,后者成为第一架采用 USB 的量产型飞机。 波音 YC-14 用所谓“上表面吹气增
升”,用喷气气流加速上翼面的气流流速(实际上就是 Coanda 效应),实现短距起落 / YC-14 在德国海
德堡空军基地演示的时候,发动机强大的吸力,把地上的水吸溜进发动机去了 安-72 是第一架利用 Coanda
效应的量产型飞机 / 安-72 的起落距离很短,但炽热的发动机喷流对机翼上表面的烧蚀严重,平飞中喷流
依然流经机翼上表面,损失推进效率,油耗高 不过 Coanda 效应不是只能用于短距起落飞机的。用好
了,Coanda 效应可以实现垂直起落,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加拿大 Avro 的 Avrocar。关于飞碟的传说很多,
最后大多被证明只是人们的想象,但 Avrocar 确实很像飞碟,这大概是最接近传奇式的飞碟的飞行器了。
Avrocar 就像一个上面圆浑的大碟子,中间是进气的圆孔,周边是一圈小喷嘴。发动机产生高压排气,通
过周边的喷嘴喷出,拉动上方气流,沿上表面高速从中心向周边流动,在飞行器静止的时候就可以形成升
力,达到垂直起飞。垂直起飞后,重新调整周边喷嘴的气流分布,就可以实现喷气推进,一旦达到一定速
度,飞碟本身的形状就可以产生气动升力,这时转入正常飞行。Avrocar 是美国陆军 VZ 系列垂直起落研
究机中的一个,在试飞中演示了垂直起落能力,但无法飞出地效高度,一进入无地效飞行,飞行控制就显
得力不从心,飞行稳定性没法解决,最后下马了,留下一段飞碟的佳话。 加拿大 Avro 公司(就是曾经研
制下马了的 CF-105 Avro Arrow 的那个公司)研制过涵道风扇达成 Coanda 效应产生升力的 Avrocar
Avrocar 是历史上最接近传奇式的飞碟的飞行器了,采用中央的涵道风扇进气,喷气从碟的周边喷出,拉
旋翼飞行原理
第62 页(134)
动上表面气流,在上表面形成 Coanda 效应,产生升力,达到垂直起飞。在加速实现气动升力后,爬升并
转入正常飞行 Avrocar 离地飘行。尽管“飞碟”在理论上可以飞起来,实际上,Avrocar 从来没有真正飞
起来过,离开地效后,飞行稳定性问题没法解决 但是 Avrocar 引发了很多关于飞碟和外星人的联想 。实
际上,出资 Avrocar 的美国军方对飞碟的应用是很实际的。
飞碟之类的太过离奇,更实际的还是在普通布局的固定翼飞机上做文章。倾转发动机、倾转机翼、倾
转机身都太兴师动众,不是只要把推力矢量转一个向就成了吗?这就是推力偏转(deflected slipstream,
也称升力襟翼,因为特大的襟翼是垂直起落升力的主要来源)的概念。实现起来,把特大号的襟翼放下来,
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对着猛吹,襟翼就把推力矢量向下偏转。由于发动机直接向襟翼吹气,也有把这叫做
喷气襟翼,但在英文里和吹气襟翼是一个词,都是 blown flap,不过这和通常所说的吹气襟翼不是一回事。
仔细分别的话,前者是翼下吹气襟翼(under-the-wing blown flap),后者是翼上吹气襟翼(over-the-wing
blown flap)。要注意的是,推力偏转不是向量推力(vectored thrust),发动机喷口并不转动,推力偏
转是通过襟翼完成的。Ryan 92 VZ-3 是这方面的先驱。螺旋桨时代,推力矢量比较“散”,这也是利用
Coanda 效应的上表面吹气增升很难在螺旋桨飞机上实现的道理,所以 Ryan 要用异常巨大的襟翼和翼尖包
围的垂板,来实现升力襟翼。Fairchild VZ-5 比 Ryan 更进一步,使机头往上抬起 30 度,利用地效进一
步增加升力襟翼的增升作用,这已经接近 Freewing 的概念了。法国布雷盖(后并入达索)的 941 型短距
起落客机是第一个在量产飞机上使用升力襟翼技术的,美国的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等研究
过将布雷盖 941 用于美国国内城际通勤航线,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实现。第一个将升力襟翼用于喷气
飞机的是麦克唐纳 YC-15,这是和波音 YC-14 竞争 AMST 计划的麦克唐纳方案。由于喷气发动机的喷流均
匀一致,从襟翼向下偏转的喷流还对机翼上表面的气流起到一定的 Coanda 效应,进一步增加升力。AMST 下
马后,波音没有对“上表面吹气增升”进一步研究,但麦克唐纳把升力襟翼用于 C-17,使升力襟翼终成正
果。不过不管是 YC-15 还是 C-17,重点都不再是垂直起落,而是短距起落。
Fairchild 224 VZ-5 更进一步,前机身有一个自然的 30 度上仰,进一步增强增升效果,T 形尾顶端后有
一个小螺旋桨,用于悬停是辅佐姿态控制
旋翼飞行原理
第63 页(134)
但是实用型的升力襟翼还是法国人先走一步,借助升力襟翼技术,布雷盖 941 已能够在特别窄小的场地起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
旋翼飞行原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