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day是国际通用的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讯号。「Mayday」一字原为「救我」的法语「m'aider」(标准法语中不单独使用,一般会用Venez m'aider或Aidez-moi),以英语发音变成了「Mayday」。在无线电内发出Mayday呼唤,是指遇上了威胁生命的实时危险情况。发出Mayday时必须连续呼叫三次(「 Mayday, Mayday,Mayday」),以免误听,被噪音盖过或与其它通讯混淆。——来自百度百科”
但由于设备损坏再加上风噪,他们从耳机里听不到任何声音,无法与地面建立正常双向联系。
刘传健说:“整个下降过程最困难的是当我们面临缺氧、寒冷的极端环境时,一方面希望这架飞机尽快下降到更低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担心过程中飞机前进速度的增加,导致飞机所承受的冲击力太大,机组安全无法保障。”
“在根据大气数据统计,每升高1000米温度会降低6.5摄氏度,假设成都当地的气温是20度的话,9800米的高度的静温有多低大家自己自己计算的出来吧?同时跟寒冷一样,缺氧对人的损伤也非常很大,人在高空缺氧时,会导致判断力下降,协调性降低,严重了会导致意识丧失。根据航空医学数据在9800米高度时,人的有效意识只有40-60秒左右的时间,如果不及时补充氧气的话,情况会非常危险”
在没有风挡玻璃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机组安全,刘传健选择了一个适中的速度,忍受着寒冷、座舱释压等恶劣的条件,艰难地下降。
这时候,驾驶舱的温度只有零下40摄氏度左右。
飞行员穿着短袖艰难地驾驶着飞机。
冻僵的身体让刘传健对飞机的操控变得更加艰难,梁鹏在后排一边为刘传健和徐瑞辰按摩,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的寒冷,一边不时拍拍他们的肩膀,用手势鼓励他们。
“这是我们所有其他飞行员最最佩服的地方,必须承认刘机长的身体素质相当好,在缺氧和低温的状态下,能够操纵飞机人工飞行,难度系数10分!”
客舱内,由于客舱释压,位于旅客座位上方的氧气面罩全部脱落。乘务长毕楠带领全体乘务人员一边安抚旅客情绪,一边向大家喊着:“不要惊慌,相信机组,我们一定能带大家安全着陆。”毕楠说,那个时候,她来不及害怕,一心只想着专业流程。
——为乘务组的专业素质点赞!如果没有乘务组的配合,也很难创造没有旅客受伤的奇迹!
从9800米下降到6600米,再下降到3900米,直到最后落地,这短短的34分钟,整个机组经历了人生中最漫长、最艰难的时刻。——解释一下机组没有直接下降到10000英尺或以下而是进行了梯度下降的原因:机组紧急下降的处置原则是下降到10000英尺(3000米)或MEA高度较高者。(MEA是minimum enroute altitude的缩写,意思是最低航路高度)而在这个航班上,飞机所在位置周围有极其复杂的地形,此时的较高者是MEA——6600米,所以飞机并不能直接下降到10000英尺来脱离缺氧的风险。(正常的飞行程序处置都需要将飞机降到10000英尺以后,机上人员才能摘下氧气面罩进行正常呼吸)比起飞机撞在山上,氧气的问题这时只是次要矛盾,可以通过戴上氧气面罩来缓解,而高原的地形可不跟你开玩笑,一旦撞上,直接GG,所以必须要脱离地形后再解决氧气问题。
刘传健说:“当我们飞到崇州感觉都被风吹变形了,但这时候我的心里就踏实多了。到接近地面开始建立02R盲降、准备落地的时候,我就感觉更加自信了。——所有飞行员都一样,看到跑道了,心里就有底了。当时的飞行速度在300公里/小时左右,温度升高了,飞机也不怎么抖了。慢慢地看见了跑道,我就更加确定,一定能安全驾驶飞机着陆。”——这再次证明了,项目漫天飞不重要,安全落地最重要!
“崇州是成都机场周边的导航台,也是成都区域一个重要的空中走廊口。到达崇州台上空时,机组就能看见地面了(机组自己也承认,天气好对成功处置帮助很大)。成都机场清晨大雾的天气还是比较常见的,幸亏发生这次事件的时候是发生在春季,成都机场在的《机场细则》里对天气的描述是这样的:春季是全年最干燥的季节,低能见度的天数比冬季少很多。”
各部门通力协作 为飞机成功备降做好支撑
7时10分,西南空管局雷达显示3U8633航班出现航空器遇险代码(A7700),全体值班管制员立即进入紧急工作状态。塔台当日带班主任徐智文告诉记者,A7700意味着飞机遇险,情况紧急,急需空管的帮助和服务,提供一切所必须的支援,满足机上人员安全及安全落地的需求。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值班管制员立即指挥空中6架飞机紧急避让,同时协调军方配合特情处置,为3U8633航班提供最优的空域环境。
在成都双流机场,跑道外的8架飞机在空管的指挥下立即停止起飞,停机坪上的15架飞机停止推出。
7时42分,3U8633在02R跑道安全落地。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川航 8633航班独家 · 完整复盘》的机长解读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