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临空经济条例》正式生效,这是国内出台的第一部促进临空经济发展市级层面的地方性法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临空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国内逐渐兴起,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和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且拥有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为发展临空经济筑牢了坚实基础。近日,伴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生效,大湾区的临空经济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
北航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认为,“将大湾区的机场看作一个整体的话,那将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岸,是国内国际循环的一个接驳口,不仅在进出口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还能辐射至国内外。”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罗亮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的航空运输业发展开放程度高,是我国临空经济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大湾区的五个机场现已形成不同的特点。他认为,临空经济对地区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是临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融合,目前伴随着大湾区经济的持续向上,大湾区临空经济的发展会更有后劲。
大湾区多机场可协同发力
临空经济是指以运输机场为核心,依托其辐射作用,吸引生产要素不断向机场及其周边区域集聚,于机场周围逐渐形成以临空指向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及多种衍生和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早在1992年,国内临空经济发展便初现端倪,四川成都计划建立的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就是中国临空经济区的雏形。此后,我国临空经济“遍地开花”。
根据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截至2020年底,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共有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区、41个地方级临空经济区。同时,已经明确规划和开始建设的临空经济区有89个,还有一些城市正在积极规划临空经济区。
这意味着,2020年底,我国民航机场中60%左右都配置了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发展势头之强劲可见一斑。
在中国临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北京、上海、成都、郑州等地占据着先发优势。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城市应如何竞逐临空经济蓝海?
罗亮生指出,大湾区临空经济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三:一是依托改革开放而积累的经济基础;二是前沿的大湾区高端制造业,这本身就是临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香港、澳门在旅游、会展经济等方面在全世界的领先作用,同时香港还是世界物流中心与金融中心。
高远洋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的优势体现在拥有多个机场,协同发力、多点辐射,相较于北京、郑州、成都等地只有一个或两个机场,大湾区在机场数量和规模上占据优势。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建成13座机场,其中,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和珠海金湾机场被称为大湾区五大机场。
近年来,大湾区加快提升五大机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香港国际机场正积极推进三跑道系统建设,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动工建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全面推进新一轮扩建工程,珠海机场改扩建项目推进建设,同时大力优化机场国际航线布局。作为临空经济区的核心,机场将成为推动大湾区临空经济发展,加速高端临空产业集聚的动力引擎。
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广州空港经济区于2016年获批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4025.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4.5万吨,飞机起降36.2万架次。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仍达4376.8万人次,问鼎全球最繁忙机场。
与此同时,广州空港经济区已进驻近2万家企业,形成航空运输、飞机维修制造、跨境电商、航空总部商务、飞机租赁、通用航空围绕机场产业的六大临空产业为支撑的航空关联产业集聚区,成为广州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剑指世界级机场群 临空经济为大湾区发展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