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C 适航对等互认逐步突破
适航认证是一个国家的民航监管局对于航空器安全性认可的必须流程,同时也是决定国外 产品能否进入该国市场的必经之路。中国的适航工作已经开始了 30 年,目前已经与 31 个 国家签订了 99 份双边适航协议,其中便包括美国。
1991 年,中美两国曾签署《双边适航协定》(BAA),但规则并不对等,由于我国的适航 审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认可的“中方”标准几乎都以自身的标准为背书。1995 年,中 美两国的民航局签署了一个《实施程序细则》(SIP)。该细则以 BAA 为指导,增加了未在 BAA 中明确的项目。2005 年,中美签署了一份新的《双边航空安全协定》(BASA),在 BAA 的基础上扩大双边协定的范围,内容涉及适航批准、飞行运行、维修、机组人员资格 及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合作与认可。但是,BASA 的范围太广,双方就制定细则进行了多轮 谈判,一直未达成共识,所以在实操层面,双方的适航认证工作仍然以 1995 年的 SIP 为 标准。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消息,2017 年 10 月 17 日,中美之间新的《适航实施程序》(IPA) 正式生效,取代之前 1995 年制定的同类文件。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中国民航局(CAAC) 定义了可以进口到两国的民航产品和零部件的范围,以及进口流程,同时提供了进口后持 续支持的方法。民航局表示,这次的协议实现了两国民用航空产品的全面对等互认,内容 涵盖适航审定在设计批准、生产监督活动、出口适航批准、设计批准证后活动及技术支持 等方面的合作。此外,CAAC 与欧洲 EASA 的适航关于适航对等互认的谈判也在进行中。 随着 CAAC 适航对等互认的逐步突破,对等的适航细则有望助力包括 C919 在内的国产 高科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