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云南省为什么要修那么多机场,是因为云南“金角银边”,而且山区地面交通不方便,所以民航业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今天来说一个很反面的例子,那就是河南省。
河南省拥有将近一亿的人口,与菲律宾差不多。但是全省只有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只是菲律宾的四分之一。如果按“人均拥有飞机数量”相比,那就更是惨淡。河南省目前只有“半个航空公司”,叫做“中国南方航空河南公司”。这家南航子公司目前拥有31架波音737飞机,一架宽体飞机也没有。相比之下,菲律宾前三大航空公司加起来共有150多架飞机,宽体的波音777-300ER和空客A330-300都有不少。如果按“人均拥有飞机数量”对比,河南省只是菲律宾的五分之一!那么,这一切是什么原因?河南人惹谁了呢?
当然,这么对比其实没有多大意义。飞机的数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当下河南人民比菲律宾人民的生活还是好的太多了。飞机和机场的数量差异主要是因为菲律宾属于岛国,而河南省是沃野千里的大平原,地面交通十分方便。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身处中原的地理便利,成就了悲情不断的河南民航历史。
因为文化和经济起缘很早,河南省很早就有机场。军阀吴佩孚因战事需要曾于1924年在郑州老城西南修建有“马寨机场”;30年代欧亚公司曾有航班经停洛阳和郑州“五里堡机场”;抗战时期开封也曾修建过“来凤机场”。然而这些都成为了过眼云烟,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经济落后,再加上有发达的铁路交通,所以河南的民航业只有郑州“燕庄机场”支撑,乘客数量寥寥无几。
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5月15日,河南省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叫做“中原航空”。中原航空使用737-300型飞机开始了最初的运营。资料显示,在最“鼎盛”的时候,中原航空拥有5架737-300,1架空客A320和两架运-7型飞机。这些飞机从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航点出发,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也算是经营的风声水起。
曾经的中原航空
图片来自Airliners.net 摄于上世纪90年代
然而毕竟河南省当时的经济太过落后,客流稀缺。绝大多数旅客都选择了更方便经济的火车。客流稀少加上经营不善,中原航空的亏损越来越大。2000年,在国内航空公司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原航空以“负资产”状态并入南方航空,成为“中国南方航空河南分公司”。原“中原航空”涂装统一变更为中国南方涂装,中原航空至此终结。简单地说,河南人第一家航空公司是“因为赔钱,被抛弃了”。无论根本原因是“生不逢时”还是“管理无方”,这都是河南民航业的第一次悲情告白。
并入南方航空的原中原航空737-300型飞机
图片来自Airliners.net 摄于2005年
2008年,经过河南省政府多次努力,鲲鹏航空将原准备设立在西安的基地改往郑州。鲲鹏航空是当时的深圳航空与美国梅莎集团等合作成立的支线航空公司,于2007年使用三架CRJ-200型飞机开张,被认为是一家很有前途的航空公司。当时深圳航空的实际控制人李泽源表示可以将鲲鹏航空49%的股份转让给河南省政府并将其更名为“河南航空”,这是河南省为“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所做的第二次努力。
河南省政府迟迟没有出资。因为基地已经在郑州,而且新引进的五架ERJ-190飞机也陆续到达。2009年9月,鲲鹏航空在河南省尚未注资的情况下更名为河南航空,河南人终于“又”有了自己的航空公司。
河南航空公司的ERJ-190飞机,尾标与深圳航空相同
图片来自Airliners.net 摄于2010年
然而晴天霹雳!河南人才高兴了不到一年的时间,2010年8月24日晚,编号为B-3130的ERJ-190型飞机在黑龙江伊春机场进近时坠毁,96人中44人遇难。事后调查发现机长是第一次飞伊春,不熟悉伊春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因为在2009年鲲鹏航空已经更名为“河南航空”,所以各大媒体均以“河南航空发生空难”进行报道。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生不逢时”还是“管理无方” 命途多舛的河南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