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乘坐飞机的人来说,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遭遇事故。虽然飞机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是最安全的,但是一旦发生意外,轻者跌跌撞撞,重者机毁人亡。天有不测风云,千钧一发的时刻,乘务员便化身空中天使,在危机关头帮助大家逃出生天。
韩亚航空214号班机失事飞机残骸
1 降落时发生空难该怎么办?
韩亚航空214号班机空难(OZ214/AAR214)是于2013年7月6日发生的一起航空事故。韩亚航空214号班机(波音777-200ER型飞机)由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在预定目的地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时坠毁,经历一次毁灭性的迫降后,旧金山机场里留下一堆飞机残骸。外部的救援团队即刻赶到,而客舱内的乘客也在乘务员的带领下展开自救行动。韩亚航空214号班机应对事故的疏散行动极为成功,机上共载有291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181人受伤。这也揭示了重大航空事故中一个惊人的事实——即使遭遇了空难,你也有生还的可能。航空安全顾问芭芭拉·邓(Barbara Dunn) 介绍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至少80%的事故中,人事可以生还的。空中乘务员的第一要务是保障乘客的安全,那么问题来了,空难救援哪家强?他们是如何履行好这份职责的?又如何成为求生专家的?这事儿,蓝翔就搞不定了。
A320应急滑梯
捷克航空客舱训练主管理查德·库贝卡(Richard Kubelka)介绍道,实战是最好的训练。为此他们有一架空客A320训练机专门用以紧急疏散演习用,这也是行业内少有的仿真客舱紧急疏散演习的地方。该机重达28吨,具备两条应急滑梯,一条位于前客舱门,另一条位于机翼上的紧急出口。模拟器内装有40个座椅,顶部行李架和仿真的照明灯,这台模拟器可以进行模拟飞机的任何情形下的状态。
空难中的358航班
大多数的空难都发生在飞机的起落或者降落的时候。例如2005年8月法国航空(AirFrance)358号航班的乘务员就面临一场生死考验。当日该机在狂风暴雨中准备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Lester B.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降落,因恶劣天气加上机组操作失误,飞机在降落后未能在跑道结束前减速停止,最后以每小时148公里的时速冲出跑道末端并起火燃烧。航空煤油的味道弥散在机舱内,如果没有人站出来维持秩序,狭窄的客舱过道马上就会演变成一场践踏事故。空乘员立刻启动紧急疏散程序,引导乘客从紧急滑梯下逃生。所幸所有乘客与机组人员都及时逃出,无人死亡。运输安全委员会(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在事后的调查报告中高度赞扬了乘务组在事故中的工作表现,他们在引导乘客安全撤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法航358号航班成功的撤离与其快速的撤退速度有直接关系,机上人员仅耗时90秒就全部撤离。这次的演习训练由托马斯·克鲁派克(Tomas Chlupac)指导,他带领11名年轻的空乘来处理一系列模拟的灾难场景。在模拟器后方的控制室里库贝卡创设了一个场景,模拟器在强大的液压系统下开始工作,可以模拟飞机飞行期间的真实飞行状况,而他们也将接受无预兆式的紧急情况(Unprepared Emergency Situation)训练。对于他们来讲,接下里的每一秒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液压起重器摇晃着机身模拟飞机进行硬着陆,广播里传来“撤退”的声音,克鲁派克马上通知大家:解开安全带,不管其他东西。这家模拟器上的滑梯已准备就绪,为了尽量模拟真实情况,空乘们必须听到滑梯充气完的声音才能开始撤退。大家依次跳上滑梯,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建议跳滑梯的时候双手交叉。克鲁派克站在舱门一再提醒大家动作要领,直到最后一个人顺利撤离,这种重复性命令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恐慌(Negative Panic)”的心理现象。研究资料的视频显示,在有些乘客僵坐的时候,其他人会一窝蜂的逃出飞机。英国民航局(UK Civil Aviation Authority)一项著名研究结果显示,绝望和嫉妒恐吓的情绪会瞬间扩散,即使在模拟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无序的撤退结果会大大影响撤退效率,所以撤离训练会让空乘们有效控制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通过扮演乘客,他们多少会感受到真正紧急情况时的恐怖场面,即使真的面临困境,他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2如果空难发生在空中该怎么办?
突然失压的情况十分罕见,每年在民航业内发生的概率不足百万分之一。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外的低气压会随时对机上人员构成威胁。在低海拔生活的人们不能适应如此高空的环境。通常情况下飞机在巡航状态通过加压的方式保护我们,但是今天这架A320模拟器将模拟失去这重保护时的情况。飞机在巡航高度(万米高空),机身一旦出现任何破损,都会导致舱内失压,造成舱内失压的情况有很多,例如玻璃破损、舱门打开或者螺旋桨打穿机身等造成舱内急速减压。模拟机模拟舱内失压场景,压强差会使客舱中的大部分空气逃逸,所以氧气面罩马上从行李舱下方弹射出来,当乘客拉下连在制氧器上的面罩,制氧器就会启动并制造纯氧,维持大约12到15分钟时间。如果一切顺利,15分钟的应急供氧,让飞机员有充足将飞机降到氧气供应充足的高度。一个真实的案例,告诉了大家机组成员只有极短的时间应对在空中爆炸性减压的情况。1983年搭载了10名乘客的里夫阿留申航空8号航班从阿拉斯加冷湾(Alaska Cold Bay)飞往西雅图,当天天气晴朗,空气也很平稳,突然詹姆斯·吉普森(James Gibson)机长和机组人员发现飞机上有异常情况,他们发觉地板和驾驶舱玻璃有异常的振动,在工程师去观察异响的空当,飞行员发现振动变得更为强烈,他们当即决定返航。而工程师和乘务员去观察发动机的时候,发现有一台发动机上的螺旋桨脱落了!挣脱的螺旋桨向前跳了一下,回头就砸到了发动机上,然后从机身下飞走了。不幸的是,螺旋桨划破了机腹,造成了机舱内爆炸性减压。驾驶舱也生起一阵大雾,如果没有挽救动作,他们会因为缺氧而昏厥。空乘员维多利亚·费等哈根(Victoria Fredenhagen)马上采取了行动,拿起氧气瓶带上面罩,并指导乘客正确快速的带上氧气面罩。飞行员也慌忙带上氧气面罩,这时工程师冲进驾驶舱告诉飞行员4号发动机的螺旋桨没有了。飞走的螺旋桨不仅仅撕裂了机身,同时也破坏了飞机的油门。飞行员需要下降到低海拔的地区以获取氧气,但是控制杆反应很慢,飞机的自动驾驶仪也解除了,他们设定了自动驾驶仪,最后成功将飞机下降到1万英尺的高度,这是一个氧气含量相对充足的高度层。最后飞机安全地迫降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这次有惊无险的而经历很好的诠释了乘务员扮演的双重角色,为乘客们安全迫降赢取时间。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万一发生“空难”了该怎么办?“空难”事故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