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裴炜:在正常的航运的合同里面,我们其实是基于信任,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交给航空运营者,那么这里面我们是对于航空运营者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是有合理期待的,内部员工将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出去的话,其实会影响普遍大众对于航运关系,包括对我们背后的信息安全产生重大疑虑。
虽然秦某与李某供职的都是客服外包公司,法学专家表示,相关的民航公司也应肩负责任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裴炜: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其实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里面也是有相应规定,委托他人去处理个人信息的时候,企业对于受托方的信息处理行为,同样也保有这样一个监督的义务。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王星:在这个案子里面我们还针对相关的航空公司,就是它的一些客服外包公司,都是进行了一些社会治理类的检察建议,我们向他们制发了这样的检察建议,主动承担起这样的个人信息保护的企业责任。
整治“饭圈”乱象 警惕不理智“追星”
在这起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究其根本是不理智的“追星”所致,2021年以来,为推进“饭圈”乱象治理工作,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整治“饭圈”文化。作为“粉丝”,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 商登煜:因为她们自己的这种法律意识的淡薄,不知道这种追星打探明星或者是他人的这种个人信息必要的一个底线,因此而触犯了刑法。
法学专家表示,围绕“饭圈”滋生的违法行为中,针对航空公司领域的侵犯个人信息行为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粉丝”是这条利益链中的重要一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裴炜:一方面我们看到“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去获取明星的相关的个人信息,另外一方面,就是有相应的航空公司员工去出售这样的个人信息,两者之间其实是有一个需求和供给的对应关系,现在我们看到围绕着“粉丝”的这样一种需求,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明星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要想去真正地去切断这个灰色产业链,其实是需要两端去发力。
近年来,因为追星引发的混乱已经屡见不鲜。曾有艺人在机场被“粉丝”撞倒;有代拍和“粉丝”在围堵艺人的过程中造成公共秩序的混乱;有因为代拍和“粉丝”的拥挤导致公共场所设施的损毁。究其原因,艺人行踪的泄露不可小觑,在“粉丝”群尤其是各种代拍群中,艺人的行踪轨迹早已不是秘密。
“粉丝”追星、代拍艺人的行为甚至有些触及了法律底线。 2021年6月,热衷追星的王某通过航空公司软件使用艺人的身份证件号码,非法查询获取艺人的航班轨迹信息100多条,后又提供给代拍人员刘某,两人在机场代拍艺人。 2021年10月,法院判决王某、刘某二人的行为均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王某被判处拘役四个月缓期执行;刘某被判处拘役五个月缓期执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裴炜:比如说像个人信息,那他可能觉得自己(追星)只是一种热爱,但是热爱归热爱,手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他自己没有法律性质上面的一个认知。
类似案件时有发生 应引起警醒反思
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今年4月宣判的这起案件中,张某与徐某同样是因为不理智的行为,触碰了法律的底线。专家呼吁,类似案件的发生,应当引起警醒和反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裴炜:这个案件是跟“粉丝”追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近几年也发生了包括饭圈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应的事件,“粉丝”如何理性地去追星,也是我们现在互联网法和互联网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针对“饭圈”乱象,多部委先后发布专项通知,集中开展综合治理工作;与此同时,以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为代表的数字法治的普法也是法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裴炜:哪些行为可能侵犯到其他公民的基本权益,哪些行为有可能会去踩到法律的红线,这个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我们平时的法学教育过程中要去加大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