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波报道: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自开埠以来,上海便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开放的基因与生而来,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伴随着上海的改革发展和口岸变迁,1月4日,上海边检迎来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路,从开荒破土到艰苦创业,上海口岸建设不断蝶变升级,口岸服务效能不断提档增速。作为改革的实践者、亲历者,上海边检扎根于这片创造无数奇迹的热土,紧紧守护着祖国的东大门,用70年砥砺奋进交出了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闪亮答卷。
第一届进博会期间,上海边检开通“进博会边检专用通道”——董权辉摄
拓荒:助推口岸建设蝶变升级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经济百废待兴,港口贸易低迷不前。但即便如此,“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使得上海港仍然是我国与外部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推行平等互利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不少外轮陆续进出上海港,1950至1952年,仅仅3年,出入上海港的外轮从56艘次跃升至222艘次,增长近4倍。形势催生变革,为加强对港口停泊外轮和随船人员的管理,1952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组建“上海边防检查站”负责上海口岸的边防检查工作,从此结束了上海“有边无防”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上海边检在虹桥机场为外国访问团办理边检手续——上海边检供图
1964年4月,随着巴基斯坦达卡(今孟加拉国首都)至中国上海的巴航班机缓缓降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开启国际客运业务。从此,除海运外,上海推开了通往世界的另一道门。为快速承接虹桥机场出入境查验任务,同年9月,上海虹桥边防检查站成立,当年即检查出入境旅客4000余人,办理航班80余架次。1973年9月,第一艘旅游客轮日本籍“巴西丸”号徐徐驶进上海港,稳稳地停靠在外虹桥码头(现国际客运中心),上海边检由此开启旅游船舶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业务。因港而生,随着口岸建设不断蝶变升级,上海边检在一次次自我蜕变中逐渐发展壮大。
风从海上来,万里势如虹。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神州大地,在上海掀起涌动春潮。港口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世纪80年代,上海港不断改造、扩建,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厂等一批新建专用码头陆续投入使用,边防检查执勤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工作量不断刷新记录。据统计,1988年同1978年相比,上海边检检查监护交通工具数量和出入境人员数量,分别增长超200%和600%,执勤岸线从140公里增加至近800公里。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精彩的改革开放大戏在浦江之东拉开序幕。与浦东建设相伴而生,同年6月,上海边检相继成立吴淞边检站、闵行边检站(现金山边检站),加上原有的上海边防检查站(现浦江边检站),三站分布在黄浦江的上、中、下游,形成布局合理、任务互补的执勤网络,为浦东推开窗户看世界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
“20年前的这里,码头岸线还不足3公里,年出入境集装箱吞吐量不足10万,而如今这里已是连续多年全国出入境集装箱船舶数量最多的港区。”外高桥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杨永祥心里不禁感叹到。杨永祥1999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外高桥边检站工作,从此便在浦东深深扎根。作为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参与者,他见证了外高桥港区发生巨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高桥港区已有36个码头,码头种类涵盖集装箱、汽车滚装、散杂货、化工品、修造船厂、极地科考基地等类型,集装箱年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
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大江大河奔流入海,在洋山岛创造了又一个奇迹。1995年,3000多名建设者登上孤悬海上的岛屿,他们在深海中吹沙填海,建成一个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相当于1400个足球场大小的离岸式集装箱码头--2005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从此,上海告别了没有深水良港的历史。洋山边检站是最早入驻小洋山岛并参与港口建设的单位之一。说起筹建那段历史,民警陈念感触颇深:“那时的洋山岛碎石满地,风沙漫天,就是一片大工地。由于没有水电,一日三餐都吃泡面,为了早日开港,往往一上岛就要住一周。”
2005年11月30日,新加坡籍“彩虹石”号货轮靠泊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这是洋山深水港正式靠泊的首条外籍国际航行船舶,上海边检在洋山港正式开启边防检查工作。此后10余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上海港口建设步入加速期。2021年,上海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2200万标箱,再创新高。
向海而生,变革的浪潮永不停息,1999年9月16日,随着上航FM451航班腾空而起,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海域,此后上海边检人与所有拓荒者一脚泥一脚沙,冲锋探路,十年如一日,最终建成一座年旅客保障能力达8000万人次的世界顶尖航空枢纽。
“感谢移民管理警察的热情服务,这样转机方便多了!”旅客爱德华·巴齐尔欣喜不已。2019年9月16日,世界最大单体卫星厅--浦东机场卫星厅迎来了第一批出入境中转旅客。乘坐MU570航班入境的爱德华·巴齐尔成为第一位享受卫星厅快捷中转服务的出入境旅客。自2015年12月30日,浦东机场卫星厅工程打下第一根桩基起,上海边检助力浦东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港的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歇。2019年,卫星厅建设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上海边检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实地调研后,“科学配备执勤设施、科学设计查验流程、科学勤务组织”三个配套方案在充分酝酿后应运而生,为卫星厅顺利开航打下又一根坚实的桩基。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上海边检成立70周年:奋勇绘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