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货运方面,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航空货运总吞吐量增速保持稳定。杭州萧山从2010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5位。重庆江北机场从2010年的第12位,上升为第10位。
对比2010年数据,在2019年货邮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机场中,增速最快的是郑州新郑机场,受益于富士康等适空产业的聚集,该机场货运量从2010年的8.5万吨到2019年的52.2万吨。2010年-2019年,郑州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了508%,远高于其他机场,排名从2010年的全国21位,升至2019年末的全国第7位。此外,杭州萧山、西安咸阳和重庆江北三座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增长也超100%。
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均已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
其中16座城市获批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首个获批的城市是郑州,截止到2021年2月,后续又有15座城市获批。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广州、成都、西安、上海、重庆、杭州、南京、长沙、青岛、贵阳、南宁、长春、宁波、福州。
其中,北京、上海和成都为双机场城市,但目前仅有北京的两座机场均纳入了这一“国字号”示范区中。浙江省则是唯一拥有两个示范区的省份,即杭州和宁波。
这些城市被认为在发展航空大都市方面有更好的条件。
曹允春表示,衡量航空大都市的发展指标,和城市经济指标的相近。首先需要适空产业支撑,并建立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模式。
第二要考虑“城”的因素,航空大都市不仅为产业服务,也强调产城融合发展,因此需要提供满足人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需求,衡量标准如公共服务的能力、文化供给能力、消费供给能力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机场本身的发展因素。曹允春认为,航空大都市有特定性的条件,和机场本身的规模,比如客货吞吐量等有关,如果一座城市的机场规划很小,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的聚集。
第四,要考虑复合型的交通配套能力。航空经济不是孤岛经济,机场需要与高铁、高速公路实现连接,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事实上,这些拥有国家级临空示范区的城市,其航空大都市发展条件和定位不相同。尤其是在“十四五”时期,高铁乃至磁悬浮列车将进一步抢占航空客运市场的背景下,航空大都市所能构建的产业生态圈,将是机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方式。
电商业发达的杭州市,临空经济示范区战略定位之一是面向全球的跨境电商标杆。青岛在建设航空大都市方面,提出要对标荷兰史基浦机场、韩国仁川机场空港城。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2030年)》显示,上海将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将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和低碳绿色发展区。到2030年,示范区将配合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共同构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核心竞争力。
《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示范区将打造一批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将破800亿元。
宁波拥有海港和空港两种优势,通过开通阿姆斯特丹洲际全货机航线等举措,目标是构建以航空贸易物流、临空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临空产业体系。
河北省则提出,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促进“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对打造河北经济新增长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国文认为,空港经济是依托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形成产业生态圈。无论是形成微型的产业生态圈,还是形成了航空大都市,其本质是空港经济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
“关键的是建设功能多元化的综合体,将现代工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王国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