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刺激疫情下的需求复苏,东航推出“周末随心飞”产品,之后海南航空、华夏航空、春秋航空全面跟进。东航又推出“早晚随心飞”和“贵宾随心享”等延伸产品。去哪儿网的“随心飞”产品蠢蠢欲动,虚拟航空公司模式概念呼之欲出。“随心飞”产品是会员服务产品的一种模式,它虽然不会成为航空公司客票服务的主流模式,因为它有比较严格的使用范围和要求,但是不断创新的模式一定会给中国航空公司死气沉沉、中规中矩的会员服务带来一片新天地,它一定会刺激行业复苏,我们也一定会看到中国航空公司不断创新探索共享服务产品的社会价值。
供给侧补短板扎扎实实,民航新基建必须做经济发展大平台。中国民航引领全球行业发展就必须创新技术、补足短板、做实基础。中国民航在商业机队规模和商业机场覆盖方面与美国还有一倍以上的差距,这现实的差距将严重制约中国民航的引领发展。把握大疫情带来的历史拐点,创新思路转危为机,实现全球资源整合,补足短板做实基础向前进。下图4是中美两国民航关联产业差距。
图4 中美民航关联差距对比(2019)
补短板必须质量并重,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资源投入要有全球大视野,系统认知最忌井底之蛙,补短板更要重塑竞争力。中国将是未来几年内少有的商业机队净增长的国家。在当前疫情需求萎缩恢复周期长的背景下,中国航空公司应该充分利用金融公司有计划有选择地优化机队和扩充机队。尤其是货运机队,中国以顺丰为代表的航空货运公司如果把握疫情带来航空空置资产的机遇就有可能将中国专业货机的规模从180架扩充到1000架的规模,就一定会改变中国航空货运格局和全球地位。对于机场建设来说,既是补旧基建的历史旧账,又是补足新基建的发展支撑动能。2017年9月冯正霖局长在“加强民航基础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专题讲话《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中全面分析中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和问题,以及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现在来看,供给侧补短板对于中国民航来说依然任重道远,依然是“十四五”甚至“十五五”民航发展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
行业的引领者一定是行业创新者和技术领路人,中国全面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和5G等的新基建是中国崛起的物质基础,中国民航一定要做数字经济智能化实践应用的大平台。百年商业航空历史是全球技术进步的结晶,同样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但是面对5G的万物智联,北斗全球导航实时跟踪,以及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重组依然是尚未深入开发的处女地。从旅客服务交互服务系统而言,未来面向民航全旅客的全程精细化联通高效服务系统才有可能实现新时代的真情服务。对于民航运营所有关联机器设备的全面物联网改造升级,才有可能实现民航的5G应用场景和价值。民航空管经历四代技术升级,现在依然处于雷达跟踪导航阶段,而雷达导航的全球有效航线覆盖面积只有5%。通过5G以及北斗系统实现全球2万架商业航班的实时四维轨迹跟踪管控将有效解决空域紧张和时刻紧张的发展矛盾。未来中国民航航空市场规模将是美国的3-4倍,中国民航航班的空域使用效率和时间效率必须达到美国当前4倍的水平,对于东部经济人口密集区域来说,也许要达到美国的8-10倍的优势水平,这些挑战必要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进步来创造性破局,这是对于全球民航发展的挑战,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只能依靠自己掌握技术创造性解决。中国民航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引领全球行业发展中国民航必须实现民航的大众化服务和国际化发展。将中国新时代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民航的大众化服务和国际化发展上,就是民航对于中国经济应对挑战的最大价值和贡献。民航的大众化服务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实现飞行旅行梦。中国现在中等收入的人口超过4亿,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未来中国中等收入人口将突破8亿,这个规模超过欧美中等收入人口的总和。中等收入乘坐飞机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但是中国乘坐过飞机的总人口超过2亿,中国还有超过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中国年人均乘机次数只有0.47次,远远低于全球平均0.6次,而美国超过2.8次。这差距就是中国民航大众化服务的目标和行业成长的潜力。大众化服务实现中国民航发展的内循环并促进民航服务的平衡发展是中国民航发展持续的动力源泉。民航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手段和结果。当前虽然遭遇全球化逆流的挑战,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崛起的决心不会改变。不断崛起走向繁荣的中国一定是引领全球化发展交流沟通互动的中国,中国民航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征途中,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中国民航的国际旅客运输和国际货物运输都要发挥更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民航的国际化发展与竞争,就必须具备走出国门全球竞争的信心,就必须遵循国家权力对等的国际合作原则,创新探索共赢发展的全球化协作模式。在当前内外双循环经济提建设中实现民航的大众化服务和国际化发展,既是老工作又是新任务。
面对百年历史变局,东方在重新崛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全球化逆流中,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治理体系建设当仁不让,虽有压力和挑战,存在不断的斗争和博弈,但是中国的全球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新福祉,这其中自然必须包括中国民航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贡献。(文/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赵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