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下了一天,将华北空管局北京区域管制中心管制大楼前被调侃成“小鸟也要按照指令飞”的雕塑洗刷得锃亮。
傍晚5点20分,管制员李渊走进“不分春夏秋冬,没有白天黑夜”的北京区域管制中心管制大厅,开始上主夜班。他是南低扇管制员,这个扇是出了名的难度大、飞机多。
雷雨过去了,被积压的航班密集进出港,雷达屏幕上同时有十七八架飞机等待李渊指挥。在南低扇,每指挥一架飞机平均需要20多个指令。在雷雨绕飞时,这一数字更大。
戴着耳机的李渊几乎没有一秒钟停歇,不断地发指令、听机组复诵,“一个指令都不能错,必须绝对正确”。从业18年来,他始终对安全保持敬畏之心。在北京区管中心,他不是个例,300多名管制员人人如此。
话按字算 时间按秒算
“北京区管,XXXX,下降高度到3600米保持!”晚上10点,飞机依然很多,一机组在听到指令后复诵。
“XXXX,注意指令,下降高度到3900米保持!”管制员王硕在一句接一句的通话中,敏锐地注意到了“3600”和“3900”的差别。北扇区管制室带班主管石宇在监控席也听出来了,她决定在下个班组会上表扬一下这个刚放单的年轻人。
“机组听错指令并不少见”。石宇把管制员的正确指挥分为三步走:发出正确的指令,确保机组复诵正确,确保机组执行正确。“看似后面两步的主要职责不在管制员这里,但是一旦我们听不出来、看不出来,就容易出事”。
执行错指令也经常会遇到。石宇在15年前就遇到过一次。当时的情形和今晚有点类似又有点不同。当时,她指挥一个航班下降高度到3900米保持,机组复诵正确,但是在下降时执行错误,突破3900米,幸好她及时发现,指挥下面的一个航班避让。
“管制员的话是按字算的。”石宇说。普通人一生中会说无数句话,说错一点,听错一点,问题不大,但是管制员不一样,稍有差错,就是天壤之差,比如“3900”和“3600”两个高度,比如“8197”和“8179”两个航班号……“说话时每个字都要对,听话时每个字都不能错”。
李渊在上班时会把时间精确到秒。“一般大家都会说,一个小时后如何,10分钟后怎样,但是在管制岗位上,时间按秒算”。他说,忙的时候几乎每秒都在发指令,而且每秒都不能疏忽。多少不安全事件都是在电光石火一瞬出现的,一秒钟的走神都可能铸成大错。这个晚上就是如此。飞机太多,两个小时下来,他连去拿身后水杯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是北京区管的信条。
“好习惯让你再累也不会犯错”
“XXXX,上升高度到8900米保持。”晚上11点,李渊指挥完这架飞机,就要按规定出去休息一会儿了。虽然他有点累了,但动作丝毫不马虎,先把鼠标移到雷达标牌上,点出要发的高度选项,然后发出指令。当机组复诵正确后,他点击鼠标把高度选项由白色点击成绿色。“这是避免发错指令和机组复诵错误的关键动作,也是我的习惯”。他说,“好习惯让你再累也不会犯错。”
他不仅自己这么做,在教徒弟时也是这么教的。“有时候飞机一多或者很累,新学员就会省去这个步骤,这样绝对不可以,必须在见习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与他同样重视良好管制习惯养成的还有石宇。
在北京区管中心北扇区管制室的讲评会上,石宇宣布了一个决定:暂停一名放单6年的成熟管制员教员资格一个月,因为他在指挥航班改变高度时,没有提前通报助理席就发出了指令。
“这次不是没冲突吗?为什么还要暂停他的教员资格?”记者问。
“指令没错,但发出指令的程序错了。这个习惯要不得。”石宇说,“没有人会故意犯错,就怕不经意违规。很多人在面对不经意违规造成的后果时,追悔莫及。”
石宇这么严格,是因为统计数据显示,90%的不安全事件都源于违规,甚至非常低级的违规。“尤其是作为教员,更不能给学员养成不好的习惯”。
“你看,他的习惯就很好”。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副主任贾兵在监控席听到新放单的值班管制员提前将两架有潜在冲突的飞机调配开后,非常满意。“好的管制作风养成,必须从最基础做起”。他非常赞同大家在这种“细枝末节”上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