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建立了北京区管中心以严苛闻名的培训制度的贾兵,有时间就到管制大厅看管制员指挥。他说,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个管制“好苗子”。除了立体思维能力强、快速处置水平高等业务能力外,是否有良好的习惯、能否遵章守纪是关键。
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
“这个航班CDM(协同决策系统)给的时间是23时31分,现在扇区容量怎么样,29分起能行吗?”
“没问题,这边调调间隔,应该可以。”
“那就29分起!”
“这个航班被‘抢’回来了!”贾兵说,通过北京区管中心流量管理室与相关扇面的协调,一个本来因为雷雨要延误的航班,因为“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被“抢”回正常了。
雷雨季,航班延误不可避免,但是北京区管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主动作为,尽可能地减少航班延误。虽然这样工作量会增加很多。比如,开扇更多,合扇更晚……
“一天‘抢’回10个航班,一年就是3000多个”。贾兵说,别小看“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积少成多,而且能让大家主动朝着“安全第一,提质增效”这个目标去努力。
“小王,今天可能需要开扇,能过来备份么?”“没问题!”
北京区管中心北扇区管制室主任王力行今天是值班主任,一看雷雨后积压的航班数量,他决定增开扇面,尽快放行积压航班。增开扇面需要更多的管制员,而且需要加班。被问到的管制员没有说不的,都按时来到了单位。
图片均由周越拍摄
凌晨一点半,管制大厅依然人员齐整,扇面全开。主夜班和后半夜夜班的管制员们都在席位上指挥飞机。得益于多方协作,当晚被雷雨延误的航班快速放行工作结束,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流量了。
“比想象中的早一点儿,一会儿回去吃个宵夜睡觉了。”李渊说。
“今天的航班正常率估计会在76%左右。”贾兵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统计数据边说,“一是雷雨影响不大;二是大家齐心协力,希望给今年雷雨季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