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7月20日24点,首都机场的单日降水量达到161.2毫米,排在2000年后单日降水量第二位。受本场及外站天气等综合原因影响,首都机场取消航班237架次,备降航班70架次。华北空管局各部门多方协作,共保障航班进港航班757架次,出港航班733架次。
7月20日20点45分,华北空管局召开雷雨保障总结会,应急响应领导小组组长、指挥长文学正、许超前参加会议,并对本次雷雨保障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宣布在7月20日17点启动的华北空管局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结束。
在总结会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指挥长文学正指出,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此次应急响应工作整体上是令人满意的。文局长强调,要继续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并把修改后的制度完善到我局的质量安全管理手册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突发公共事件制度,了解制度的运行方式。同时,要落实制度,关键部门和单位要发挥作用。要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将责任层层分解,各部门要捋清职责,出现问题要问责。最后,文局长要求各单位要总结此次应急响应工作情况,落实整改措施,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华北空管各方联动 提前准备迎接挑战
7月19日9时50分华北空管局启动运管委非常态协调机制和MDRS(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响应机制)黄色预警。
15时30分,首都机场进出港航路被雷雨全面覆盖,MDRS由黄色升级至橙色。
18时30分,设备保障部门启动一级防汛预案,所有防汛抢险突击队员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待命,值班员加强设备巡视,严防设备因漏雨渗水发生故障的安全隐患。
7月19日全天,华北空管局共保障首都机场进港航班757架次,出港航班733架次。
“由于天气原因,整个终端区西部都无法正常进港,飞机只能选择绕飞来躲避雷雨云,从怀来、霸州方向进港的航班只能绕到东侧进港,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航班延误,同时终端区东侧进港压力会增大。”7月20日凌晨1点10分,刚完成交接班的终端管制员刘滟波看了看几乎被黄色和绿色覆盖的气象雷达图说,这样的天气几乎一天都没变过。
7月20日6时启动运管委应急会商机制和MDRS(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响应机制)黄色预警。华北空管局值班领导坐镇运管中心视频会现场,加强与首都机场运管委、各地区空管局及航空公司的联系,根据航班运行保障情况,及时调整指挥方案。
8点30分,气象中心进行特殊天气会商。“从气象资料来看,这次的降水过程跟721相比,降水范围和累积的降水量有一拼,但雷电现象不如721那么明显,主要对跑到积水和能见度影响较大。但航路上会有对流的积雨云,对航班飞行有一定影响。”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主任张伟介绍。据了解,气象中心在一周预报时已经注意到此次天气过程,并进行跟踪,密切注意天气发展情况,安排技术小组增援值班力量。
9点30分,局长文学正、局长助理张金星来到航管楼进行防汛工作检查,实地查看了漏雨情况,特别对新加顶的区管主楼工程的防雨情况、噪音情况予以关注,了解防汛情况。要求综保中心全面检查重点区域的漏雨情况,确保重要场所、重要设备绝对安全。
11点58分设备保障部门启动了二级防汛预案,设备部门相关领导和所有抢险突击队员立即赶到设备现场指挥并时刻准备应对有可能突发的状况。
设备维修中心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 20日上午解决了西塔台障碍灯控制器造成频率干扰的问题。20日下午对三个场监的设备和机房进行雨中检查。
持续降水超24小时 真情服务护天路
“在这种天气下,我们更要坚持飞行安全底线,做好真情服务。”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主任麻金海说。塔台管制室一方面借助CDM协同放行系统,让塔台管制员准确告知地面机组的起飞时间,避免造成旅客在飞机上长时间等待。另一方面,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合理制定航班绕飞方案和流量控制措施,以保障区域内的航班飞行安全。面对复杂天气,丰富的经验和出色指挥技术是对民航飞行安全最有效的保障。
北京区域管制中心四个管制室均处于全开扇状态,几乎所有的在班管制员都奋斗在管制一线工作上,平均每个管制员的频率里都有数架绕飞的飞机。由于飞机绕飞危险天气要偏离原有航线,所以对于机组的每一次绕飞申请,都需要管制员对风险做好充分地评估,并拿出额外的精力关注随时变化的冲突点,指挥难度随之陡增。在飞机申请绕飞的时候,带班主管需要立即与空军进行沟通协商,申请可绕飞空域,而扇面管制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尤其是对绕飞雷雨可能造成冲突的飞机要更为留意,同时通话频率几乎达到了峰值。区管大厅内,声音此起彼伏,像中学时晨读的教室,只不过这每一句指令背后都承载着一架架航班的安全。
7月21日晨,被雨洗过的京城,潮湿中透着清澈,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机关楼前的国旗随着风轻轻招展,雨渐停,雷雨保障不会停。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与你们共同奋斗的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