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空公司 >

时间:2015-08-18 09:38来源:中国航空网 作者:徐彦纯、付薇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进京与中央谈判,亦路途辗转2个多月的时间。

  不能简单地形容通往“世界屋脊”的路有多难走,因为千百年来,这片平均海拔在4000米之上的雪域高原,就不曾有过一条像样的路。

  直到1954年,西藏和平解放三年后,川藏公路通车,从成都到拉萨的路程大大缩短,但仍需要十几天的时间,而且一旦碰上雪崩、冰冻、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通便会中断,行路的艰难仍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

  那么能不能有一条路,让高山化为坦途,让雪域与外界畅行?这是高原人民的千年梦想,也是内地同胞的千年企盼。

  这样的梦想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够实现。而这个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新中国民航人的肩上,历史地落在了国航人的肩上。自1965年第一条高原航线正式开通以来,国航始终把责任摆在第一位,大胆探索,不断突破空中禁区,在万米云端架起了一条条“高路”。云端有高路,天堑变通途,当天往返于高原与内地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而这一条条云端高路,更是成为了雪域高原最重要的生命线和补给线,50年来,为促进藏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定要飞上高原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极大改善了藏区的交通条件。但因路途遥远,又多受自然环境限制,高原与内地还是无法实现快速沟通。基于这一情况,1955年,中央下定决心:要在青藏高原上开辟出一条民用航线来。

  当时中国民航业刚刚起步,飞机数量很少,内地很多大城市尚且没有民航航班,飞机性能也比较差,当时的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不到10000米,而青藏高原境内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11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余座。这片鸟儿都飞不过去的雪域高原,当时还是飞机无法到达的“处女地”,被称为“空中禁区”。要在禁区开辟出一条民用航线,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无论挑战有多大,中央的决心都不可动摇,新中国民航人迎难而上的脚步都不会停止。

  1956年,由潘国定机组驾驶“两航起义”归来的CV-240型(空中行宫)飞机进行了成都-拉萨航线可行性试验飞行,并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条件尚无法实现民航航班运行,要实现通航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59年,根据中央要求,民航局决定改用刚刚引进的伊尔-18型飞机试航拉萨,任务交由中国民航第一飞行大队(国航飞行总队前身)执行;

  1960年6月15日,张瑞蔼机组执行拉萨航线首次试航任务并取得成功;1965年3月1日,孙权贵和毕春芳机组驾驶着伊尔-18型飞机,稳稳地降落在海拔4250米的拉萨当雄民用机场,成都-拉萨航线成功实现首航!

  四发涡轮螺旋桨飞机,在近4300米的高原机场执行航班任务,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当雄机场,众多藏族同胞闻讯赶来,手捧哈达,载歌载舞,迎接“毛主席派来的飞行员”。那个欢庆的场面如今还能从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中找到痕迹,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他们是如何在没有可行性资料、没有高原飞行的经验的情况下,以北京、昆明、格尔木三个海拔高度逐渐升高的机场为标准进行探索;又是如何在飞机起飞后的4300米高度上,一遍遍地进行“假”起飞、“假”降落;更是在怎样的难度下,进行了五次实地试飞以确保试航万无一失……

  国航的前辈们用过人的胆识、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创造了民航班机飞跃“空中禁区”的奇迹,而他们不畏艰险、大胆探索、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精神也融入了国航的精神血脉,国航人肩负着这份责任,在雪域高原上已经奋斗整整50年。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航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国航也进一步加大了藏区航线的开拓力度,1995年,开辟成都-昌都(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航线,刷新了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民用机场的通航纪录;1999年,开辟昌都-拉萨航线,让昔日“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焕发了新的生机;2006年,成功试飞世界上航路最为复杂的林芝米林机场(海拔2949米),并开通了成都-林芝航线,让“西藏江南”成为进藏旅游的又一个目的地;2008年,国航依靠RNP精密导航技术成功实现了拉萨夜航,结束了拉萨机场43年无夜航的历史;2010年,成都-拉萨-阿里航线开通,自此,神山圣湖可望更可及;同年,日喀则(海拔3782米)首航成功,西藏第五个民用航空通航点顺利通航;2011年,北京-拉萨直达航线开航;2013年,国航航班顺利降落在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2014年,国航航班平稳降落在阿坝红原机场(海拔3535米),从此由成都前往“黄河源头”只需1小时;2015年,“北京-林芝”实现直航……

  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片曾经的“空中禁区”,已经被打造成航线密布、航路繁忙的空域。目前,在西藏、四川、青海境内共建成11个高高原机场(海拔在2438米以上为高高原机场),全部由国航完成试飞和首航,陆续开辟出近20条往返“世界屋脊”的国际、国内和区内航线,构筑起以拉萨为中心密集辐射周边大、中城市的航线网络,航空运输在西藏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显现。50年间,国航已在成都-拉萨航线上安全起降8.48万架次,运送中外旅客1099万人次,运输货物邮件24万吨;今年上半年,国航每月在藏区航线安全起降五百余架次,运送旅客六万余人次,运输货物邮件六百余吨。

  高原航线的意义,不仅在于西藏与内地乃至国际间的经贸往来,更重要的是拉近了高原与世界间的时空距离。

  飞在高原有多难

  翻开世界地图册,从平原到丘陵再到高原,由绿至黄的颜色渐变体现着地形海拔的逐渐攀升,而中国西南部的这片区域则被染成了深黄色。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集中在这里,全世界最难飞的机场也都在这儿,在民航界的级别划分中,这里被称为“高高原”,比高原还要高,这“高”指海拔,也意味着难度。

  高高原机场,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性,这种特性带来的难度,你只能适应,无法改变。首先在雪山林立的高原找到一块适合修建机场的平地实在不容易,藏区的机场,多数都修建在河谷中,周围都是山,跑道的延长线很短,对面就是高山,起飞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拉升到足够的高度,这需要足够的精确度和力度,而有的机场只能单方向起降。地形的阻挡常常造成导航信号的不稳定,有时信号接收不到,有的信号不可参考,在高山之间准确地找到机场,对准跑道,并在特定的时间下降到特定的高度,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航班的起降对天气的能见度要求非常高,而高原地区的天气恰恰是最变化多端的,低云、多雾、雨雪、雷电、大风……四季的天气常常在几个小时之内呈现,而且毫无征兆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上一分钟还是东北风,下一分钟可能就变成了东南风,更有甚者,跑道两边刮着对头风。能见度不够或风向突变达不到降落的安全标准,飞机只能返航,有的机场返航率甚至在50%以上。直到2006年,国航引进RNP导航技术之后,这一状况才得到了改善。

  RNP(Required Navigation Performance)精密导航技术,原是军方技术,后来转为民用。是利用飞机机载导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引导飞机进近、离场的新技术,在能见度极差的条件下也可安全、精确地起飞和着陆。飞机在飞行的最后阶段,一定是要正对跑道才能落地。通常,陆地导航设备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实现飞机与导航台互动,但高高原机场特殊的地理条件,周围的高山对信号的接收造成影响,接收不到正确有效的信息。RNP技术突破了这一难题,依靠卫星实现信号的及时准确传递,也可以实时确认飞机的位置,“对准跑道”这一要素得以保证。RNP技术设定了飞机飞行的航迹,飞机在飞行中的每个时刻被限定在了对应的固定“位置”上,精度达到了0.3海里,对于飞行操作来讲,飞行员很难让飞机完成仅仅1度的精确抬头,但这一先进的技术能够做到。依靠这一技术,不仅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安全起降,一些受地形限制,只能单向起降的机场,也可以实现双向起降,风向对飞机起降的影响也大大降低。而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意味着巨额的成本投入。

  高原的机场与众不同,能在高原机场起降的飞机自然也会与众不同。从最初的伊尔18,到后来的B707、B757、A340,再到现在的A319和A330,国航持续将最先进的机型投入高原,并打造了一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机队。无论哪种机型,在发动机配置上都有特殊要求,高原起飞着陆,因为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密度小,飞机发动机的推力会损失,而且气温越高,发动机的推力损失越大,这样在发动机的配置上,就需要有更大的推力,如果平原飞行,需要10000马力的推力,那么在高原就至少要12000马力,就相当于“大马拉小车”,飞机剩余的推力越多,相应的成本就会越高。执飞高原的飞机,还必须经过一系列改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氧气系统。正常情况下飞机是不需要单独供氧的,而是依靠飞机增压发动机提供的氧气。现代客机都装有氧气系统,除了飞行机组会配备氧气瓶外,一般航线客机的客舱用的都是化学氧气发生器,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氧气面罩就会自动弹出,旅客带上氧气面罩,拉动绳子,两种化学物质就会发生反应产生氧气,旅客就得以正常呼吸。这种氧气维持时间大约是15分钟,足够让机组在紧急情况下从12000米降到4000米,但在高原飞行,地面障碍物平均海拔4000米,特别是拉萨,那里的山大都是在5000-6000米以上,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最少要有600米以上的安全裕度,所以这条航线的最低安全高度是7470米,也就是说,一旦遇到座舱失压,飞机的高度不可以降到7000米以下,而这个高度常人是不能承受的,遇到突发情况飞机没办法紧急下降,就必须提供足够的氧气。成都到拉萨正常飞行约为一个半小时,飞行的时间中点是45-50分钟,必须提供足够满载旅客情况下维持50分钟的供氧量,保障从航路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安全返回成都,或者继续飞到拉萨着陆。这就需要对执飞高原的飞机进行氧气系统的改装,通过高压氧气瓶向管道中输送氧气。这些装备要占飞机重量,同时也需要定期维护。除了设备的改装外,针对高原飞行还要增加诸如着陆警告系统改装,飞机构造的审批认证,人员资质的授权、机务维护的《高原飞机维护检查单》,航前航后的附加维护检查项目,高原飞机维护保障人员的专项培训及考核制度……等等,这些标准有的是生产厂家的设计,有些是国际民航业的规范,更多还有国航逐渐加入的自己设定的更“苛刻”的条件。这些严苛得在外行人看来甚至“不太讲道理”的硬性规定,其实目的还是要保证绝对安全!在保证安全上,国航历来不惜成本。自1965年通航至今,国航高高原飞行从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这于整个航空业都算得上是一个传奇,而这一“传奇”不能不说得益于国航严格的规范。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国航高原航线助力藏区繁荣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