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扫描”
31.58亿人次,2012年春运,将再次改写纪录。与过去很多次春运一样,一票难求的境况、恶劣天气的影响、交通安全的举措等,都会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而今年,因为铁路网络售票、实名验票等创新举措,也引发更有时代气息的讨论。然而,无论是赞赏、建议还是质疑,背后都有着同样的“潜问题”:春运的压力,还要持续多少年? 春运——“春节客运”的简称,可谓当今世界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迁徙。由无数普通人构成的这一迁徙行为,既是很多人生存状态的凸显,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写照。于个人,在追逐更广阔生存空间的同时,如何面对户籍等管理制度的羁绊、如何安放萦绕于怀的乡愁?于社会,在不断向前的滚滚车轮中,如何协调地区之间的差异、填补城乡之间的鸿沟、调整速度效率的关系?这些,都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本期“时事观察”,把春运放入时代的景深、世界的视野、社会的镜头,看看这一“中国式人口迁徙”折射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深度透视” 春运有多长的历史 1953年就有“春节客运”之说,改革开放后,春运人流随着经济发展持续上升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人因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就有了春节前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1953年2月,“春节客运”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消息中:“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1957年,《人民日报》还发表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的社论:“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后,“春运”二字在1981年3月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当年,铁路春运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从此,春运成为春节期间的一个关键词,而春运的客流,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走高。1994年,春运期间的全国客运量超过10亿人次;2006年客流量突破20亿;而今年,这个数字将突破30亿。春运客流增长的“加速度”,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人民日报谈2012年春运:31亿人次的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