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运管委协调会商现场(侯娜/摄)
协同联动篇:通力合作 共担共保
民航局今年5月印发的《2022年雷雨季节运行保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雷雨季保障工作的保障原则、工作目标、职责分工、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提出的“守底线、稳预期、强基础、挖潜力、提质增效、创新业绩”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筹兼顾安全运行、疫情防控、行业恢复、航班正常、旅客服务等之间的关系,确保雷雨季运行态势安全平稳、助企纾困有序推进、旅客出行便捷顺畅”。在《方案》的指导下,民航局相关司局、空管局、运行监控中心、民航地区管理局、各运行保障单位需要协同配合,共同做好雷雨季运行保障工作。
民航局运行监控大厅(东哈达/摄)
那么,当雷雨天气发生时,民航各部门、各单位的协作是如何开展的?首先,空管气象部门会发布雷雨天气预警,通过预警向管制部门、机场、航空公司和旅客告知雷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管制部门制定流量管理措施、为机场开展航班保障提供支持。同时,气象部门还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及时修订天气预报结论,保证能第一时间提供天气转好的结论,助力受雷雨影响的航班快速恢复运行。流量管理部门会召集气象部门、管制运行部门进行协同会商,判断雷雨天气对管制运行的影响,共同制定管制保障的动态运行容量。确定好容量后,机场运管委组织开展协同会商,将天气及运行容量信息向机场、航空公司等成员单位通报,并商议制定保障方案。航班计划调整完毕后,流量管理部门会根据预测流量制定流量管理措施,分配每个航班的计算起飞时隙。最终,机场和航司通过全国流量管理系统获知计算起飞时隙,并做好航班保障与旅客服务工作。
整个保障流程也离不开局方的督促指导。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民航局会通过每日运行协调视频会议,及时掌握全国运行态势,并基于数据共享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便于运行主体及时制定采取措施,降低外部环境扰动。雷雨季到来后,民航各地区管理局通过进一步优化辖区重点机场计划安排,加强督导运行单位责任落实,不断提升区域运行协同水平。
总体而言,安全、秩序和效率是雷雨季航班保障工作的重点。在民航系统“组合拳”协同发力下,截至7月18日,6月以来的全国航班正常率达到了89.6%。接下来,各方将继续通力协作,为雷雨季航班运行的安全顺畅保驾护航。
雷雨季乘机出行小贴士
雷雨季节乘机出行,旅客可以做到三个“早”——出行早计划,出门早动身,多选早班机。“早计划”是指在准备出行时,提前留意未来几天出发地、目的地机场及途经航路的天气预报,合理制定出行计划,尽可能避开雷雨天气,并在行程衔接上留有富余量,确保在出现短时航班延误等突发情况时,整个行程不会受到较大影响。“早动身”是指要充分考虑到雷雨天气时容易出现的交通拥堵、信息不畅等情况,提早出行,避免由此造成误机。“早班机”则是指,夏季雷雨虽然多发,但大多会在下午至傍晚时段发生,早上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旅客可以尽量选择早间航班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