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钱擘 通讯员石明明、姬广超、姚煜珠 报道:3月28日,上海启动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浦东新区全区均属于3月28日开始的首轮,而上海两大机场筛查期间正常运行。封控首日,浦东国际机场出入境通关正常有序,全天约有3300名出入境人员和240余架次国际客货运航班通关。在这背后,有着机场边检民警的迅速集结、连夜逆行。为确保机场口岸正常运行,3月27日晚21时,上海机场边检站党委一声令下,提前启动特殊勤务,机场边检原定于3月28日8时启动的“7天集中执勤+7天集中观察”新一轮闭环勤务,因封控原因,提前到了28日零时。接到命令的民警们放下电话,背上行囊,立即从四面八方向黄浦江东岸集结,义无反顾赶往国门抗疫一线,接替忙碌后疲惫的战友,全力保障筛查期间浦东机场口岸出入境通关安全顺畅。
上海机场边检全力保障浦东机场入境旅客快速通关(张佳/摄)
边检民警查验入境旅客(张佳/摄)
上海机场边检开足通道,保障浦东机场出境旅客快速通关(钱方斌/摄)
他穿着睡衣,赶路70公里
“晚晚、柠柠,爸爸要去工作了,你俩在家听话。”3月27日晚,接到集结命令后,刚洗漱完毕、准备休息的上海机场边检站执勤六队民警张翀匆忙向两个女儿告别,和爱人简单交待后,便拎着行李箱冲下楼,驾车直奔浦东国际机场。
张翀家住嘉定区北部,距离浦东机场单程70余公里。一路看着出门时女儿塞的一盒草莓,内心很是不舍:“但命令就是命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张翀顾不得多想,只管一路向东。
穿着睡衣冲到集结点的张翀(强红芳/摄)
“老张,我们是来紧急集合的,你是来参加睡衣秀的吗》”来到边检站大楼,同事偷偷拍了一张张翀的侧身照,并向他打趣时,张翀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着急出门,连睡衣都没来得及换就下楼了。
张翀和他所在的执勤组凌晨集结完毕,2时到达集中隔离酒店,5时就前往执勤现场上勤,承担入境旅客查验任务,直到中午时分才脱下防护服。长途奔袭、连夜作战,30多个小时未眠的张翀依旧斗志不减。“糗是糗了些,但关键时刻,咱也是靠的住的!”穿着睡衣驱车70公里的张翀笑着说。
他们安顿好“龙凤胎”儿女,奔赴岗位
王旦琳正在为民警做日常体温监测(王子达/摄)
“王队,根据上级指令,要求我队立即集结,开启至少一周的封闭式执勤,你有没有困难?”电话那头给机场边检执勤十队的王旦琳简短地下达了集合命令。与此同时,同为上海边检总站民警的丈夫也接到了单位领导电话,两人相视一笑,迅速回复了同样的话,“没问题,我马上就过来!”
“爸爸妈妈要去工作了,你们俩去爷爷家吧?”王旦琳一边和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龙凤胎儿女商量,一边快速收拾好行李、清点孩子们的书本,打包家里剩下的食材,准备把孩子送到父母家后,直接赶往单位。
王旦琳的全家福(金美宝/摄)
在离开之前,孩子们拉住爸爸妈妈的手说:“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啊,要戴好口罩,做好消毒……不用担心我们,我们会听爷爷奶奶的话,接下来好几天见不到你,别忘了和我们视频呀。”
王旦琳不由红了眼圈,她知道,和孩子们这一分别就是七天甚至更久,但她作为队领导,必须坚守一线,和爱人一起消失在孩子们的视线里。
“对不起,等我回来陪您动手术”
潘文斌正在引导旅客快速通关(姚煜珠/摄)
“根据最新指令,所有未封控民警紧急集合。”27日,执勤一队民警潘文斌正在帮助父亲准备28日的肾结石手术,突然接到电话通知。
潘文斌父亲患有严重肾结石,上个月动插管手术时,潘文斌正在闭环执勤,整整14天无法照顾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内心总觉得有些愧疚。为弥补父亲手术期间缺位的陪伴,潘文斌集中闭环结束后,不离父亲左右,细心照料起居。前几天由于医院床位紧张,父亲的肾结石拔管手术一拖再拖,好不容易医院通知等到了床位,此刻单位的紧急集合一下子让潘文斌不知所措。
“赶紧去,现在关键时候。家里还有儿媳妇和孙子,他们会照顾我。”父亲安慰他说。
“爸,我问问医生,我们听医生的。”潘文斌详细咨询主治医生意见后,和父亲商量决定推迟手术,并遵照医嘱,连夜赶赴医院帮父亲配齐消炎药物,向父亲一一叮嘱药物用量后,打包自己的行李,一路飞驰前往单位,心里默念着:“爸,对不起,等我回来再陪您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