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机场沪港公司党团员志愿者主动请缨支援现场
3月以来,面对疫情“倒春寒”,仍然坚守岗位的人们,被上海市民称为“决赛圈选手”,其中就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面对一波又一波冲击,他们全力以赴,在机场乃至社区的不同岗位,坚守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
“妈妈你还回来么?”
周华是虹桥机场西区急救站站长。近期,“白加黑”+“连轴转”模式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从每天清晨到航班结束,严格二级防护后的医护就像全副武装的战士,承担起旅客健康码查验、发热转送、红黄码排查转运等任务,守住城市空中门户。
周华(左一)在向急救站成员介绍防疫工作流程
“妈妈,你还回来么?”“你先睡吧,马上就回了”这是周华近日来每天在微信上和儿子女儿最多的对话。然而这句“马上回”通常都是凌晨2、3点。由于近期社区管控,本来繁重的工作又叠加了人手有限;孩子的信息也就从原本的“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渐渐变成了“妈妈,你还回来么?”
和周华一样,特殊时期,部门里所有能上岗的员工纷纷克服困难,有的父母年事已高,有的夫妻携手奔赴抗疫一线,有的家中孩子年幼、只能拜托父母看管,有的婚礼在即、却得推迟,他们就这样在城市、机场和疫情之间筑起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
“决赛圈”的青年人
冯毅是虹桥机场沪港公司技术工程部团支部书记,由于近期网格化筛查,小区封闭管控情况较多,单位团组织积极响应沪港公司党委发出的防疫支援号召,动员青年充实现场健康码核验力量。冯毅听到消息后,主动请缨支援现场。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事因小区核酸筛查而封控在家,志愿者人手愈加吃紧,作为“决赛圈”的选手,冯毅连续两天都在一线支援现场。她说,疫情当前,一线员工连续作业都很辛苦,在人员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自己更应该挺身而出。
来自同一个部门的年轻党员志愿者朱瞻良,不久前刚成为准爸爸。他听到号召后也毫不犹豫地报名支援现场,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和护目镜后第一时间投入到抵沪旅客的健康申报工作中,“谁家没点特殊情况啊,我是党员就要冲”。
“等我回去,也许他就不再这么粘我了”
夏义是飞行区管制室值班副经理。凌晨值班时,他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原来是“大白”们正敲门要求全员核酸。听筒里传来4岁女儿大哭的声音,他只能安慰女儿一下班就回家。但还没到下班,他又接到电话,小区已封,如果回家就要被隔离14天。思考之后,他给家里回电说,现在管制员人手紧缺,如果自己再隔离,就会导致其他同事连续上班来顶替他,还希望家里能够谅解。至今,他已经待在管制室10余天,每天他都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和女儿聊一会儿天。纵有百般思念,他依然选择留在岗位。
至今夏义(右)依旧坚守在机坪管制室指挥航班运行
另一位管制员施辰烨则是一个刚回到岗位不久的新手妈妈,她最割舍不下的便是刚满1岁的宝宝,轮到她休息时,总是翻着手机的照片和视频。同事问:“是不是很想儿子?”她放下手机,眼中满是不舍和想念:“还行,刚好狠狠心,等我回去,也许他就不再这么粘我了。”
特殊时期,作为老党员责无旁贷
赵强是在虹桥机场机电保障部门干了18年的资深运控经理。最近,他家里不巧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但由于疫情防控,部门过半员工被封控在家,赵强不假思索地告诉科室负责人:“特殊时期,为了机场运行安全,我作为老党员责无旁贷”,主动请缨加入了连续加班行列。
花白的头发挡不住赵强干练的精气神
“战友情”将整个团队凝聚得更加紧密。党员丁亮亮两周前刚因胆囊炎住院进行治疗,整个人消瘦了一大圈,却坚持说:“自己可以克服,不能影响工作!” 老师傅李光荣明年即将退休,也坚守在岗,与年轻人抢着干。最近,机电部门群里总是传来“抢着上班”的声音:“我晚上就解封了,申请今晚进来加入值班队伍!”
以场为家的调度员
胡建春是虹桥机场T2蓄车场的调度长。T2出租车蓄车场的调度员原本多租住在场外集体宿舍,一旦封控,运行即刻停摆,这让胡建春一度忧心忡忡。“让我感动的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党支部一有号召,蓄车场13位队员集体表示,愿意住在蓄车场,形成7×24小时全天候在岗,我总算心定多了。”
胡建春和他的团队以场为家
作为一名老党员,胡建春工作上一直身先士卒,主动思索。为进一步降低出租驾驶员聚集风险,他想了2个“金点子”:一是利用现场标识、广播、监控,做到“非接触”监管;二是根据航班动态,及时调整蓄车场进出口关闭时间,有效减少出租车在场内滞留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防疫安全。夜深了,躺在办公室睡袋里的胡建春和另一位班长顾军感慨:以前总说“以场为家”,这段时间算是从理念到生活,都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以场为家”。
阵地不只在机场,也在社区
作为虹桥机场外地青年人才的居住地,徐汇区馨逸公寓近日被通知实行14天封闭管理。被隔离的机场青年人得知消息后,主动找到小区居委,希望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人才公寓共有32栋楼、近3000户租客,核酸检测的工作压力不言而喻。当居委得知这些机场青年们参加过系统性的防疫培训后,欣然接受。
虹桥机场青年志愿者张航化身社区防控志愿者(本文图片均由虹桥机场提供)
来自虹桥飞行区管理部的张航、王艺璇和张聪俊都“原地变身”为“大白”,每天一早起来,连续5-6个小时,协助做好1000余份核酸样本录入:“挺累的,但觉得能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很有意义。”来自虹桥能源保障部的李旻宸和建设管理部的孔军营也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除了维持秩序、录入样本,还承担着运送防疫和生活物资的任务:“小区封闭了,但机场始终在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团组织不断送来保障物资,免除了许多后顾之忧。感受到的温暖,我们也该再传递出去,为大家出一份力。”(记者 钱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