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对民航飞机的营运、管理、安检等安全作了全面规定,但是核查安全检查的8条规定,并未提及对精神类疾病患者乘机如何管理、安检。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乘坐飞机,对其的管理要求和安检过程,同其他乘客没有什么区别。廊坊广播电台网讨论分析,虽说航空公司有权拒绝,但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执行,并不容易。航空专业人士透露,除了精神病患者主动提供其患病证明,或者是有非常明显的患病症状外,航空公司及机场人员很难辨认出精神类疾病患者。
提高安全意识是关键
有精神类疾病史的旅客被完全限制乘机有失公平,而完全不限制又会造成公共安全隐患。如何在安全与人性间找到平衡是关键点。
对于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类疾病患者,须持有效证明并在亲属的陪护下,且在得到航空公司允许后才能乘机。而不在发病期的旅客,工作人员只能在登机时进行观察,这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接受正义网记者采访时,北京航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起淮曾表示,有些疾病无法依据表象进行判断,如旅客不主动告知健康状况,售票人员、安检人员以及机组人员很难获悉相关情况。这些在乘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加缜密的规定。
在国外,对于有精神类疾病史的旅客乘机管理也是一个难题。
《新京报》采访报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未就精神类疾病患者能否乘坐飞机制定统一硬性规则,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敦促各航空公司在运营手册中明确加入运输此类旅客的相关流程规定,同时也就此类旅客在有人陪同监护下乘机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国外相关专家表示,航空公司对于可能引起混乱的精神类疾病患者不能放任自由。通常来说,一些航空公司会要求其出示医疗证明,确保其精神状态足够稳定且适合飞行。有些航空公司会要求患者填写医疗信息表,并有家属陪同。英国医疗协会则建议,医生在陈述患者病情时,最好明确写出其是否适合乘坐飞机。德国相关规定显示,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期间禁止乘机。
世界卫生组织就精神类疾病患者乘坐飞机旅行给出的指导性意见是,医疗服务供应商应在遵守有关国际和国内法前提下保障其旅行的权益,让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有关选择。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前提下,绝大多数状态稳定且有医疗专业人士监护的精神病人都能乘飞机旅行。
在我国,对航空公司来说,对患有精神类疾病等可能对他人、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旅客,需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保证一切营运措施有利于保障所有旅客的安全和飞行安全。如有针对性地加强机组人员处理类似事件的相关培训,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的紧急预案,防患于未然,且有能力快速、安全、有效地防止和处理这类突发事件。
对于这类特殊旅客而言,应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意识,乘机前做好相关检查,在医生建议可乘机的情况下由家人陪同乘机,并如实向航空公司说明病史,以便航空公司安排专人进行服务或做好相关服务保障措施。
只有旅客与民航单位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特殊旅客的乘机权益,并最大限度地保障乘机安全。(记者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