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航大蓝洞统计,三大航中,国航集团固定成本(飞机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约1.01亿元/天;南航集团固定成本约1.35亿元/天;东航集团固定成本约0.83亿元/天。这些支出能占到航企运营成本的一半。
而航空业又是一个特殊且脆弱的行业,疫情、经济危机、战争、恐怖事件等等都会对民航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除了这些突发危机,我国航空业本就积弊颇深。
(1)盈利困难。民航业是一个高杠杆行业,投入高、营业收入高,但利润率低。中国三大航空公司的净利率通常在7%以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航司的股东回报率远远低于美国同行。
2018年,中国航空公司的利润总额为250亿元。其中三大航、春秋、吉祥等5家航司利润总额为221亿元,其余55家航司利润总额不到30亿元。这使得航空业本就外强中干,疫情一来便如风中浮萍,无枝可依。
(2)地方的过度扶持,影响了行业的竞争公平。关于航空业,不得不提的就是近十年来,地方政府对于航司开通航线的财政扶持,特别是二线城市直飞洲际航线,未遵循行业规律,导致大量航司远程运力规模增长过快。
在这些地方利用巨额财政补贴开通国际航线是很不明智的,实际上是用当地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高端出行客群。而且,在拿到补贴后,这些不具备消费基础的航空公司往往用低价吸引其它地区旅客,严重拖累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3)公众对于航空公司的厌恶程度持续升高。航空业的不思变也是客流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服务上,航空业并没有与时俱进,贴合用户需求。这一点在退换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相比于高铁,客车来说,线上飞机票退换一直不是很方便,不仅速度慢手续费高,有还诸多限制条件。
此外,许多乘客还会遇到航空公司超额售卖座位的情况。而航空公司在航班预售超员,以及实际超员时只能采取“征集自愿者”的办法,即通过提供一定的经济奖励在已办理航班手续的的乘客中征集自愿放弃该航班,改乘后续航班的旅客,来解决航班超员的问题。这一点一直饱受诟病。
另外,丢失行李也是不得不提的问题。根据统计,全球机场平均每天丢失2180万个行李,正是这些“小问题”,导致航空业遭受旅客的信任危机。
2021年航空业该如何自救?
从疫情发生到去年5月初,据民航资源网统计,全球已有9家航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保护。今年来看,航空客运的损失将会继续,而具体损失的规模将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程度。那么,航空业该如何自救呢?
(1)行业深度整合。在行业低迷甚至普遍亏损时,合并往往更能提升行业效率,航司合并可以提升竞争力、收益水平及盈利能力。回顾中国航空业历史数次大型整合,都极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航空业进步。而且整合方案的设计决策多有政府参与或主导。
但整合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耗费资本和时间。包括航线网络整合、营销网络整合、运营结算整合、客户资源整合、采购整合、货运物流整合、运行保障整合、财务会计整合、信息系统整合、人事管理整合等至少十大方面。
因此,整合的网络协同度,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都将影响到整合的实施效果。
(2)增加资金储备,降低薪资减少成本。疫情期间,多家航空公司发行了超短期融资券,以此来增加资金储备,除此之外,多家航空公司还通过为政府、企业提供包机业务的模式创收,调整业务至货运。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海航破产重组,拿什么拯救2021年的航空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