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张菲菲提供给记者的点餐截图,记者看到两个账号均享有“店铺满45减2”的优惠,另外,张菲菲作为会员享有“红包/抵用券”减6元的优惠,而其室友为普通用户,“红包/抵用券”一栏享受减4.8元的优惠。这次点餐出现的价格差异,主要来自饿了么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张菲菲享受补贴2元,而其室友享受补贴8元。经过以上减免,出现了相差近5元的价格差。张菲菲告诉记者,饿了么客服给出的解释大概就是用户千人千面,补贴也各有不同,是系统随机行为。但张菲菲怀疑“百元补贴”活动存在“大数据杀熟”,区分会员和非会员用户,所以导致的会员用户补贴少。
近日,记者联系到饿了么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百亿补贴为平台常态化运营活动。在减免基础上,百亿补贴是平台叠加的随机福利,背后没有特别的算法和逻辑,不对用户作区分。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随机与否,需要证据来支持。如果确实是随机发放,这种做法就不属于“大数据杀熟”。
而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实际上很难做到完全随机。因为经常活跃的用户,用户粘性强不需要优惠来刺激,而对于粘性不强的用户,平台就会用一些福利来刺激消费。如果区分新老客户、会员和非会员,这本质上是设定了不同的交易规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选择权。
互联网平台屡陷“杀熟”争议
专家:行业垄断是背后原因之一
多位专家表示,互联网平台屡屡陷入“大数据杀熟”争议,有其商业逻辑“支撑”,而行业垄断是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之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徐伟栋认为,互联网天然就是一个偏向垄断发展的过程,当某个领域形成垄断,消费者选择空间有限,平台就有更多话语权,“大数据杀熟”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点。所以,只有形成多元的市场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局面,各平台才会在竞争过程中为了自己的长远品牌价值,减少大数据杀熟这种对品牌损伤的行为。
“从本质上讲,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价格歧视。”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陈玉玲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行价格歧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信息不对等、区分用户、一定的垄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数据被大量收集;而随着商家数据处理、运用能力的飞跃,使得差异化定价不再困难。而要想治理“大数据杀熟”,还存在认证难题。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监管者,证明确实存在‘杀熟’行为都是最大难点。” 以在线旅游行业为例,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称,不同用户看到不同价格,有可能是因为航空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价格动态调整,确实有客观合理的情形,但是也不排除存在有经营者有意针对新老用户采取价格歧视。所以,在甄别、取证上,监管部门仅根据初步线索判断比较困难,还需要查看后台服务器,根据程序代码来判断平台是否确实有“大数据杀熟”的行为。
事实上,饱受消费者诟病的“大数据杀熟”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从《电子商务法》对“大数据杀熟”做禁止性规定;到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 近几年,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陈玉玲建议,监管部门可以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采取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建立相应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针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管,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黑名单制度,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通过大数据“杀熟”损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行为,不仅要对其给予行政处罚,还要将其纳入诚信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