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内城镇分散、相距甚远,铁路和公路建设成本、运营成本较高,发展支线航空具有先天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提速、旅游市场升温,支线航空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自治区内大部分机场旅客吞吐量都收获了两位数的增幅。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自治区的航空运输业恢复也好于预期。比如,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呼和浩特机场共起降航班2541架次,日均318架次,恢复至去年同期日均的91.6%,恢复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疫情之初,天骄航空根据自治区疫情防控要求,停航了十几天。之后积极复工复产,3月份,客座率恢复了六七成。到9月,客座率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郝玉涛说,“目前我们也在根据疫情之后航空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布局。比如对需求旺盛的航线,适当增加航班频次,不计较一时的客座率,致力于培育市场和旅客航空出行的习惯。”
目前,天骄航空共开通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海拉尔等7个航点、5条“支支通”航线,多条独飞航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ARJ21飞机在1至1.5小时飞行圈内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天骄航空特点、ARJ21飞机特性和内蒙古区域特点,我们测算出运营ARJ21飞机最经济的航程在85分钟左右。”由此,天骄航空开发出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通辽航线,航程分别为70分钟、85分钟,既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又能提升运营效益,航线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刚开航的时候,有人还担心,旅客对国产商用飞机会不会比较敏感。开航之后才发现,越是国产商用飞机,大家越是愿意来体验。三公里长的跑道,把东西2400公里、南北1700公里的大草原连接到了一起。”郝玉涛笑言,“据我所知,自治区不少盟市政府的领导出行,都会首选我们的ARJ21飞机。”
郝玉涛自己就是ARJ21飞机的拥趸,不仅经常跟航班,还经常参加机组准备、航后检查、同一线职工聊ARJ21飞机。“跟一线的职工们聊天,我才能了解ARJ21飞机最新鲜、最真实的运营情况。我听到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原来我们的飞机一点都不差’。ARJ21飞机具有良好的高温高原性能和抗侧风能力,不愧是中国民机事业的排头兵。”
2019年底,北京至呼和浩特高铁通车,草原动车最快2小时9分钟就能进京,内蒙古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支线航空、通用航空、干线航空和铁路、公路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运输网络,有利于内蒙古连通东北、华北、西北,更有利于发挥支线航空优势,实现自治区各地到首府‘公交化’飞行。”郝玉涛表示,“内蒙古真是一块发展支线航空的沃土。”
03、未来5年,再引进20架ARJ21飞机
2019年8月,一则并不太起眼的消息让许多“飞友”们“嗨”了一把。原来,篮球明星、身高2米11的巴特尔,搭乘了天骄航空ARJ21飞机。巴特尔还给ARJ21飞机点赞:无论是超级经济舱还是经济舱,我的大长腿都能安置得妥妥的!
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让大家对ARJ21飞机的舒适性、安全性有了形象的认识。而在探索国产商用飞机运营成功之道的实践中,天骄航空也有不少妙招。比如“冠名”,从第一架接收的“伊利号”,到今年先后接收的“鄂尔多斯号”“农信号”,冠名不仅体现了知名企业、地方政府对天骄航空的信任,也是对ARJ21飞机的支持,既实现了品牌的融合传播,更寄托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是一举多赢。
“坦率地说,开航一年多来,天骄航空尚未实现盈利,这和机队规模、航线开发、人才培养以及疫情影响有关。但着眼长远,我们看好这款飞机,更看好我们的合作伙伴中国商飞公司。”郝玉涛说。
诚然,双方一开始的合作也并非完全顺畅。“一开始运营飞机,遇到故障,我们有点不知道咋办,沟通的流程也比较长,就会导致飞机延误。随着运营推进,沟通也越来越顺畅,航线问题解决也越来越及时。我们如果有改进建议,也会积极和商飞的团队探讨。在运营ARJ21飞机上,我们和中国商飞是‘一个团队,一个声音,一个使命’。未来,天骄航空将始终保持纯国产机队运营。”
据郝玉涛介绍,“十四五”期间,天骄航空将进一步加快探索国产民用飞机市场化运营的步伐,计划以呼和浩特为主运营基地,包头、赤峰、鄂尔多斯为过夜基地,构建覆盖内蒙古自治区所有机场的支线航空网络,增加航班密度,实现盟市-首府航空公交化。以区内主要枢纽机场辐射中、西、东部跨省600公里范围支线航空网络,提升区外周边相邻省份通达性。到2025年,预计达到25架机队规模,通航点达40个,运营航线60条,成为拥有3000名员工的中型企业。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战略布局已经形成。在新时代民航强国的历史性新征程中,天骄航空的航标已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