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巩固发展“双轮驱动”水路航运网。协调推进长江航道整治“645”工程和汉江航道三期改造工程,推动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后续工程,完善汉南港区集装箱作业区建设。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扩大千箱级江海直达、500标箱级直航船队规模。坚持直达与转运“双轮驱动”,巩固提升江海联运服务水平,拓展武汉至东亚、东南亚近洋直达航线,提升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将武汉港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枢纽港。
4.提升发展“一环八向”铁路货运网。推动沿江高铁重大项目建设,续建新港江北铁路二期,推动武汉铁路外绕线建设,加快形成武汉至郑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的“一环八向”铁路快速货运网络。加快推进吴家山和滠口、大花岭以及阳逻、光谷南、常福“1+2+3”三级铁路物流基地节点布局。深挖铁路货运潜能,拓展快速货运“天天班”和沿江货运班列。发挥枢纽区位优势,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提升武汉班列国际通道能力。
5.改善发展“6环24射”道路货运网。加快武大、武阳、硚孝二期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天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完善机场、港口、铁路站场“最后一公里”集疏运体系,促进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武汉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卡车航班等运输组织方式,提升区域中转、分拨能力,加快形成服务中部、辐射全国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6.完善发展“三级节点”城市配送网。按照“一级节点重辐射、二级节点重接驳、三级节点重覆盖”的原则,完善以城际转运分拨中心、城区公共配送站、社区末端配送设施为支撑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鼓励本地商贸流通企业整合存量设施资源,加快改造建设一批公共配送中心,推动设施对外开放、共享共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智能配送设施改造,新建小区智能配送设施纳入公共设施建设配套规划。持续推进“邮政在乡”“快递进村”工程,提高行政村快递网点覆盖率。
(二)不断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1.培育引进物流“头部企业”。瞄准“五类500强”、全球物流100强,积极引进敦豪、菜鸟网络、京东物流等国际国内物流头部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支持中远海运集团、东风集团等央企在汉设立物流总部,支持长江铁路公司落户运营。引导武汉港发集团、武汉商贸集团等本地龙头企业整合核心资源,与国内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联盟合作,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2.提高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全市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聚焦制造、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产业供应链协同平台。支持东风物流、安吉物流等龙头企业,整合汽车及零部件物流需求,为主机厂提供综合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支持中国医药、九州通、人福医药等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做大物流产业规模,助推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3.大力发展特色物流。补齐城乡冷链物流短板,支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引导企业扩大冷藏车运力规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强化武汉经开、东湖、新港空港等3个综保区之间的业务联动,完善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和集中监管场所布局。积极发展高铁快递物流,深化铁路与快递企业合作,推广“高铁极速达”“当日达即送”等多种快递服务产品。引导会展物流发展,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专业服务品牌。
4.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城市配送、供应链协同等三大平台,建设智能交通枢纽、数字物流园区、智能仓储集配中心、智能快件箱等四类终端,促进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降低物流信息成本,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智能化水平。鼓励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网络货运、共享云仓、分时配送等新模式新业态规范发展。
5.健全应急物流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保障预案,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改造建设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物流基地,做好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能力储备。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中心、国家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和应急物流枢纽建设,完善蔡甸通航产业园航空救援设施功能,提高区域应急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物流业政策支持体系
1.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围绕全市现代产业分布和城市空间格局,高质量编制“十四五”物流发展规划,修编物流空间专项规划(2020—2035年),强化江南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一港六园八中心”布局,完善“物流总部+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业发展体系架构,推动物流设施与区域产业紧密衔接,增强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武汉将优先发展“双枢纽”航空货运网,未来三年发展50条国内全货机航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