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实践是数字化支撑航空安全。为破解飞行品控这一行业难题,我们构建数字化体系,连续3年安全品质指数持续上升。回顾研发探索历程,通过应用飞行品质日常监测管理系统,破解了三大业务痛点和三大IT技术难点,把大数据技术实实在在地与飞行技术有机融合创新。基于自主研发的QAR大数据分析平台、算法和模型,首创进近操作再现ACE、个人技术画像TDP、不稳定进近RUA、个性化训练等9大应用,下一步将深入探索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先进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飞行数据还实现跨界反哺机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大数据赋能民航更安全高效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郑颖尔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地应用完善,大量的数据会被感知、被记录,相应的大数据概念和大数据技术也应运而生,有了大数据就需要考虑下一步,即大数据用途在哪里,价值在哪里,用数据挖掘来探求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关系。
航科院大数据中心主要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精准定位问题,通过数据建模在安全和效率两个方面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我们具体的工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民航安全方面,由民航飞行品质的监控上升到对民航飞行技术的评价。通过起飞抬轮、稳定进近、落地平飘等飞行技术数据进行技术建模画像,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另一部分是在运行效率方面,我们从天上地下一盘棋的角度,将空域、机场、终端区作为整体进行数据建模。相关的研究成果一是可以应用于全国航班调控和航班时刻调优,二是应用于空域优化,三是对运行容量进行评估。
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的机场端建设方案
民航二所民航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明谦
行李运输是民航业的核心业务之一,与航空安全、航班准点率、旅客体验密切相关。但是其实行李处理运输还是有一些痛点的,特别是错运率方面。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行李平均错运率为千分之五;国内虽然错运率较低,但行李相关投诉也一直处于旅客投诉量的前三位。近年来,国际航协(IATA)和中国民航局都充分重视行李业务的改善,并达成共识,拟从全局层面推动行李全流程跟踪来提升行李托运体验。
我国拟在年底前推出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的建设指南,指导全国的建设工作。根据目前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整个建设体系总结为“一标两端”,其中,两端指的是机场端和平台端。机场端由各机场主导建设,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一是建设思路是引导机场与现有行李业务系统融合来完成建设。二是应优先采用先进安全的技术,如RFID、5G、人工智能等。三是各相关单位应积极提供建设所需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临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曹允春
民航业内人士都知道一句话,机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为什么大兴机场46平方公里的区域能成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区域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就是因为机场的基础性在发挥效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兴机场区域连接着多个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内大循环、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动,这些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呈现。
互联网时代的枢纽经济为什么越来越重要?地方政府为什么越来越重视机场、高铁,并且比以往都更加重视?是因为各地都希望从更大的经济空间拿到资源。如何获取资源,就需要借助经济资源聚集的平台,像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物流服务平台,对商品流、信息流、客流进行聚集与整合,这叫供应链聚集、扩散的产业化模式。必须得看到这样一种枢纽经济,它能在更大的经济空间,把更多的经济要素聚集起来,推动发展。
技术驱动创新,助力智慧大民航持续升级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交通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部长 许强
华为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遇到了三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让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映射、相互统一。物理世界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数据格式、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以及算法不同导致的数据采集结果的不统一,形成了数字世界的不统一,以至于无法有效实现货运一单制、客运一票制。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将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统筹推进。IT的生命周期折旧率是5年,而智能化迭代周期可能只有5天。新冠肺炎疫情前建立的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准确进行人脸轨迹的分析,由于疫情防护需要佩戴口罩,这就要求AI的算法必须具备对戴口罩人脸的识别功能。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做好人才的获取与培养,让人才发展与业务和技术发展相匹配。在此挑战下,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即智能体,从而提高人员能力与技术发展的匹配度。智能体不光是一个大脑,还包含来自于前端的泛在感知和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传输,比如航班保障节点的自动采集、智能机位分配等的实现都基于这一智能体。
自主创新5G赋能民航“十四五”数字化转型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5G行业方案总工程师 周科理
5G赋能,促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一点是要与行业的需求相结合。民航追求的是安全、效率、体验,我们重点考虑安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运营与管理的精细化梳理以及体验与效率的深刻变革。要实现这三个目标,需要构建信息化转型体系。先要构建一个技术网络平台,以5G为核心,结合有线网络打造一张多域融合的技术网络。之后重点建设一个能力平台,中兴通讯重点打造的云平台包括机器人AI平台、物联网平台、高精度定位平台和安全平台。
网络建成之后如何使用?从体验上来讲,5G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中兴通讯是国内唯一提供地空宽带ATG的通信设备厂商。通过建设基站,覆盖航路范围,旅客就可以在飞机上自由上网。目前,中兴的5G ATG设备已经达到飞行测试的状态。在提升效率方面,我们可以采用5G和边缘计算以及AI技术,实现专家远程指导、机务维修人员在现场完成相关操作。安全是民航的底线,如果将5G和AI结合,即可用于移动场景的视频识别与捕捉,如机场内的巡逻车、安防人员的巡视等。
智算中心源动新基建 云数智融合加速民航数字化转型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民航行业高级架构师 卢红金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抗疫过程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在民航领域大量落地,实现线上会议、同乘同航查询、人员轨迹识别等各类智慧服务。随着各类新型应用在民航的落地,传统的数据中心已经无法满足各类智慧服务的计算需求。同时,国家层面在新基建中正式提出了智能计算中心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用于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我们拿电力的基础设施做个类比,其对外提供电力服务,核心是生产电力的地方,就是发电厂;智慧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要对外提供各种算力、数据、AI的服务等,其核心就是计算力的生产中心,也就是智算中心
那么,智算中心应该如何建立?其又具备哪些特征?浪潮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其总结为“开放标准、集约高效、普适普惠”。如今我们正面向平安、智慧、绿色、人文建设新时代的民航,进行民航的数字化转型。那么唯有通过云数智融合,形成新的感知、联通、洞察、执行、安全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支撑,对数据中心自身先进行升级,转变为智算中心,才能驱动民航的数字化转型。
新技术新思维催生新安全 零信任安全机制及密码应用
天融信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 景鸿理
网络安全在民航业仍然是主战场,这是技术发展使然。通过5G的云计算、物联网形成泛在互联,会催生对很多技术的新认识,会引发新的技术性思维,即网络的边界正在瓦解,基于边界的安全防护措施正在失效。同时,我们也知道,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当中最基本的一种保护措施,它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随着上述新技术及其应用的出现,人们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机制的思考,催生了“零信任”这个新的安全机制。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第十八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观点聚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