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场空港 >

时间:2020-10-14 19:00来源:《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作者:中国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通过BIM技术,可一目了然地看到项目各方面的数据。”孔凡东说,即使不懂项目的人,通过4D模拟展示,也能清楚地了解工程每天的进度,并且可对项目交叉重合的区域进行提示,让项目负责人更合理地调配人员、材料、机械,在有冲突的地方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人员管理,把进行顺畅的地方模式化持续推进,从而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

  孔凡东表示,此次BIM技术突破地实现了“5D管理”。“通过创建西跑道BIM模型,将二维图纸转变为含有道面厚度、材料等信息的3D模型,同时加入施工进度计划和造价信息,对施工现场作出进度、成本预测,实现 4D进度协同和5D成本管理。”。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一台台施工机械顶部或者车辆的一侧,都装有一个像蘑菇一样的探头,“这些探头就是接收北斗导航信号的。”

 


 

施工车辆上安装的“蘑菇头”,为北斗导航接收器(马儒壮/摄)

  “数据接收主机通过网络的云传输将施工信息回传至监控平台,就可清楚地看到沥青混合料搅拌过程中的温度走势、油石比走势等关键指标,并时刻掌握沥青运输车辆情况、监控道面摊铺及碾压质量。”孔凡东指着工程指挥部数字化施工平台的大屏幕介绍。

  孔凡东回放了9月28日晚上二标段P7滑口摊铺时的情况,并向记者解释,“通过摊铺机上安装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接收北斗导航信号,监控摊铺机的摊铺情况。另外,通过压路机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和定位天线,还可监控压路机的工作状态和碾压遍数”。

  从拌料到运输再到摊铺,大修数字化施工平台实现了足不出户管理施工现场。而BIM技术和数字化施工平台的结合应用,则使项目在进度、质量、造价上都得到了合理的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跑道大修完成后,通过同步完成跑道数字化模型的更新,将会诞生一条“数字孪生”跑道。“这条数字孪生跑道,将为未来运维提供细致的模型信息,比如灯光管线埋深的深度、道面结构形式及厚度等。”孔凡东说。

  新应用:植入传感器背上“holter” 实时掌握跑道健康状态

  西跑道大修投运后,如何能实时、全方位监测跑道健康状况和性能呢?孔凡东告诉记者,“我们在道面内部以及两侧,埋入了分布式光纤,并安装了水膜厚度传感器、红外热像仪、激光轮迹仪等传感设备,这样就能及时获取跑道运行期间的健康状态。”

  “以上四种传感装置的安装,构建了西跑道大修后的安全预警监控平台,为跑道背上了‘holter’(动态心电图仪),实时了解跑道运行情况。是否发生轮辙、是否有脱空等‘疾病’,也能及时了解。”孔凡东说。

  据了解,将分布式光纤埋入机场跑道为国内首次。孔凡东解释,分布式光纤可实时监控飞机运行情况下的荷载情况以及飞机对道面的扰动情况,并通过收集的数据分析道面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

 



安装在摊铺机上的温度传感器,可以随时读取沥青的温度并上传到后台,技术人员可实时监控并干预机器的工作情况,实现施工过程的全监控 (马儒壮/摄)

  夏天由于跑道道面温度较高,加上飞机发动机尾流的高温作用,跑道极容易在数百吨重的飞机的扭转力作用下,产生轮辙、痈包等病害。“原来头疼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支撑,此次仪器安装好后,能够精确计算出轮辙发生时的扭剪力、道面损坏临界点等指标,为跑道日常维护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孔凡东介绍。

  这次大修,工程人员还在跑道两旁敷设了FOD(跑道外来物)探测系统管线。FOD探测系统建成后,可以监测跑道道面上的“不速之客”,比如鸟类、石子等可能损伤航空器的外来物体,在主动发现后可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查道人员可及时上道清除,实现了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种手段来防范FOD。

  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的实施和使用,为首都机场安全运行提供了稳固基石,也有效延长了首都机场西跑道的使用寿命,此次设计年限为20年,较以前增加了5年。10月下旬,让我们共同期待首都机场西跑道换好“智能新装”,再次启航。( 记者曾晓新、王蕾)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全国最先进“智能”跑道将诞生!首都机场西跑道大修完成在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