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部分国际客运航班计划从9月3日起恢复直航。按照“最快时间、最短路径、最小影响、闭环管理”的原则,首都机场对T3-D处置专区进行了改造和流程的优化调整。
改造调整后,处置专区三层主要作为旅客健康申明卡填报区、测温点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区;二层设置了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区及旅客休息区;一层设置了边检入境手续办理区、海关监管区、旅客中转区以及行李提取区。
为了进一步提升入境旅客的检疫排查能力,首都机场在处置专区三层原有的海关6个流行病学调查点和6个采样点基础上,在二层新开辟4000平米区域作为补充,并新增16个流行病学调查点和20个采样点。整体下来,目前首都机场处置专区共设置了22个流行病学调查点和26个采样点。
除了“新开辟4000平米区域、新增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点位,减少旅客排队等候时间”外,首都机场还在关键流程点增加了引导标识和服务人员,进行旅客引导和维序。另外,在旅客行经路线上还增加了自助售卖机、饮水机等便捷服务设施,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
当国际和港澳台地区航班进港后,首都机场统一安排航班停靠在处置专区专属停机位,所有机上旅客经由处置专区三层进港走廊进行健康申明填报和入境测温,随后在处置专区三层和二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核酸样本采集,排查发现异常的旅客由医疗机构直接转离,其他旅客下至一层办理边防入境手续并进行随身行李查验,待提取行李后由大巴车转运直接离开机场。
据悉,首都机场T3-D位于T3-C和T3-E中间,整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楼体,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米,分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
自3月23日开始,入境北京的所有国际客运航班被分流到指定第一入境点,接受检疫符合条件的旅客可搭乘原航班入京。截至9月1日,已有511个国际客运航班被分流到第一入境点。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上述分流国际客运航班将逐步恢复直航北京。
根据相关航班始发地远端核酸检测工作情况,自9月3日起,将先行恢复泰国、柬埔寨、巴基斯坦、希腊、丹麦、奥地利、瑞典、加拿大等8个输入病例较少国家至北京的9个航班。恢复后的第一班为9月3日国航执飞的柬埔寨金边至北京航班。
国际航班抵京后,全部统一降落在首都机场T3-D专区,旅客完成通关、查验、核酸检测等工作,由专用车辆转送到指定地点进行14天集中医学观察。
实行每日入境进京人员总量调控,试运行阶段,每日直航航班(含港澳台)、包机人数统筹掌握在500人左右;试运行后,视情逐步恢复至每日不超过4-5个航班,人员规模掌握在1000人左右。
直航北京国际航班旅客原则上应为通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以及在该地的中国公民,严格控制第三国人员在该地中转入境北京口岸。
直航恢复初期,确定地坛医院为医学筛查和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特殊旅客经医学筛查后,根据结果实施分类管理:确诊病例收治入院实施集中救治;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收入院并进一步观察排查;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旅客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实施14天医学隔离观察。
境外人员集中观察点设置在五环以外。除夫妻以及儿童等确需他人照顾的人员外,实行单人单间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