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川航8633驾驶舱风挡空中破碎事件的调查报告,昨天算是公开了。除了回答“玻璃为什么会裂”,还解答了一些之前社会关切的其它话题。报告全文100多页,而且专业知识较多,这里我们就尝试化繁为简,概括整理一下。
事件原因是什么?
由于现场无法完全再现,报告使用了类似“最可能原因”的描述。即风挡下方用于给风挡加温的电路由于潮湿发生电弧放电现象,造成风挡局部高温,进而引发两层可以承受压力的风挡全部破裂失效。以往全球范围内也曾出现类似原因造成风挡破裂事件,但都未演化成这样严重的完全碎裂。
报告资料配图
是否有人为过失?
报告认为风挡机构相关设计、制造、监督和维护都有所不足,但没有发现哪一方明显违章,更多还是工作流程和监管规章本身不够周全 - 或许是这类故障过于罕见,之前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相关问题,缺少针对这个故障的条款,因此各方照章做事也没有避免问题发生。报告已经向设计、制造和使用方提出了改进建议,这里也希望它们得到落实。
报告资料配图
机组英雄事迹是否被夸大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刘机长在玻璃破碎后,全程没有佩戴氧气面罩,穿着单薄的衬衫完成了整个紧急着陆过程。对此一些人士质疑,出事后飞机在高空飞行几十分钟,无防护人员肯定会受到缺氧和低温伤害,不可能坚持这样久。
报告也对相关调查情况作了说明,结论是飞机风挡破碎后,由于飞机的增压和增温系统仍然工作,且飞机向前飞行,迎面气流的“风压”可以多少起到一点类似风挡的作用,因此驾驶舱内部的气压和温度还是高于外界,舱内环境足够支持机组人员全程保持正常工作能力。
即便如此,机组人员还是一直暴露在5级左右大风中,温度低至0度上下,非常非常不易。
报告资料配图
最后调查还确定,玻璃破碎后副驾驶在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多处受伤、大风吹袭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摸索着操作应答机发出7700应急信号,率先将险情告知地面,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这岂止是电影《中国机长》中说的“你会发现他也不是那么不靠谱”,而是太靠谱了。
向英雄致敬,祝我们的飞行越来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