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商飞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党百年“三个一”的目标,上飞公司是“主力军”之一。为了实现目标,上飞公司在质量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应彪:上飞公司在2018年编制下发《上飞公司2018年质量振兴战略》《ARJ21-700飞机质量提升方案》,形成重点工作20余项,从提升结构件产品质量、功能试验质量等8个方面形成38条改进措施。在2019年编发《上飞公司党委贯彻党建引领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细化分解22项行动项。
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以思想意识为出发点,先后发布“质量十条铁律”和“质量十条铁抓手”,亮明质量底线和质量行为准则,严格质量奖惩和质量问责,对主动举手、主动改进的行为重点奖励。同时落实领导干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营造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质量氛围,有效激发了主动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的积极性。
二是以中国商飞“5+15”领导关注质量问题为抓手,集聚力量解决影响公司产品质量的管理、技术问题。强调以技术创新引领质量提升,通过科技攻关、群策群力等活动把员工的“金点子”变成促进质量改进的“金钥匙”。比如,随着先进装配技术、先进测量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工作推进,现场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三是加强人员资质权限及培训体系的管理。尤其针对现场操作人员,按照定人定岗的基本要求,实行分范围、分等级授权,并增加了人员上岗前的评估鉴定要求,通过员工权限动态管理,有效保证现场工作质量。
记者:质量管理“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提升全员质量素养?上飞公司今年引进了400多名新员工,怎样确保新员工的工作质量?
魏应彪:一是抓培训,从“扣好第一粒扣子”的角度,将培训课程与具体岗位应掌握的流程、标准、程序、规范等紧密结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教材,通过培训考核后才能上岗作业,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晋级”。二是严管理,完善从领导干部到部门、班组、员工的质量工作责任体系,分解细化部门质量安全指标,在对问题分析、标准完善、行为监督的基础上把措施、要求固化到制度、程序,形成质量工作齐抓共管局面。三是强作风,通过奖惩考核机制、质量警示教育等,形成总装制造中心干部职工职业素养,不让任何质量问题传递、影响到飞机质量,对质量问题“零容忍”。
针对新员工的能力问题,主要从岗位培训角度出发。我们把培训工作当作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去抓,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形成了“基础能力培训+上岗能力培训”模式,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以ARJ21事业部为例,在基础能力培训阶段,现场装配工人分成系统、结构、机械、特设、隔音棉等几个方向,并针对专业特征定制课程内容。进入工位后再进行包括工艺文件、操作规程等上岗能力培训。最后经过质量部门评估确认,才能获得相应操作权限,独立上机作业。
记者:谈到“质量”,很多时候其实是谈的“质量问题”,而不是“高质量”。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国航空制造业如何迈过质量“及格线”,走向质量“优秀线”?
魏应彪:与国际先进航空制造企业相比,我们确实还处于学习和追赶的阶段,也正从保证质量符合性往追求卓越质量进行转型,这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一是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目标不动摇。我们要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把“讲质量安全就是讲政治讲生存,不讲质量安全、不抓质量安全就是不讲政治不讲生存”理念融入工作实践,领导干部、党员先锋带头,通过行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已组建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装配线能力持续提升IPT,系统梳理、诊断影响飞机装配质量、速率提升的各方面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攻关和装配线升级改造,满足批产增速率、提质量、降成本的迫切需求。
三是建设适合商用飞机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以适航规章为标准,结合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重点夯实从研制到批产过程中的管理要求,把问题暴露在策划阶段,解决在前期,强化质量保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