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军用航空 >

时间:2019-10-15 17:44来源:军武次位面 作者:中国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中国当年的军工黑科技其实也不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武器装备,有不少直接来自于二战德国的黑科技,喷气式战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制导炸弹、突击步枪……,要是希特勒不那么托大,早点研制出来,战争的结局也许很难预料。

 

  

 在后来的冷战时代,美苏两霸为了占得先机,也竞相开了更多的脑洞,什么四条履带的坦克、发射核弹的迫击炮、水上喷气式战斗机、子母飞机、地效飞行器……,竞相出笼。这些黑科技,不管有理无理,成不成功,似乎都是专属于那些老牌列强的,毕竟这也是要有人有钱有基础才能有的弄,而那时还很贫穷落后的中国,好像并没有资格去搞什么黑科技……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军工人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出了一些脑洞,有些甚至造出了实物,虽然它们都没有能够成为解放军的制式兵器,但探索试错和技术积累的功用还是很大的,今天的某些现役装备中,就不难发现这些“中华黑科技”的影子。

 

自带火箭的手榴弹
中苏两国交恶之后,实力逊于苏联,又处于防御态势的中国不得不以人民战争的模式来应对,强化单兵火力,即是提升人民战争威力的途径之一。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手榴弹,是普通步兵手中威力最大的武器,但手榴弹要靠人力投掷,纯靠臂力,即使是便于发力的67式木柄手榴弹,立姿也就能扔三十多米,蹲姿卧姿的投掷距离就更小了。

 

 

为了能提高手榴弹的打击范围,就得想办法利用外力来提高手榴弹的投掷距离,用什么办法最好呢?火箭推进当然是比较好的选择。于是,在70年代,第五机械工业部主持研制了“79式火箭手榴弹”,用火箭来提高手榴弹的“射程”,最远可以把重0.65千克的战斗部“扔”到400米远,战斗部直径45毫米,能产生320多个破片,杀伤半径8m,简直就是一种微型枪榴弹。

 

 

▲这样的发射姿势,确实容易烧着自己

 79式火箭手榴弹既可以“发射”也可以手投。用火箭发射时,将瞄准具从发射具上拧下,装成发射瞄具,然后手握一次性发射具,通过准星缺口瞄准目标即可击发。如果拧下风帽,拉出火绳,也能像普通手榴弹一样手投。

79式手榴弹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立、跪、卧各种姿势均可发射,无后坐、声响小、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使用,还解决了向高处投掷困难的问题。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最后没有列装呢?因为缺点也同样明显——火箭弹头的行程和瞄准基线短,精度较差;射手容易被后喷的火药燃气烧伤;另外,成本也比普通手榴弹更高。这些缺点使得这种中国特有的设计没能投入现役,但确实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思路。
悬浮坦克
在“红警2:尤里的复仇”中,盟军有一种能够悬浮,不受地形限制的遥控坦克,这样的功能如果能实现自然是求之不得,苏联就曾在二战前搞过这方面的研发,企图研制出能离开地面,不受地形影响的坦克。

 

 

▲苏联的悬浮坦克还是以履带为主

气垫用于过沼泽

无独有偶,曾与苏联同属一个阵营的中国,也进行过类似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中国坦克设计师摇篮”的北京理工大学曾经设想了一种“气垫坦克”,并进行了研究,这种闻所未闻的坦克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飘型坦克”。

 

 

北理工很重视这项研究,部队也大力支持,专门提供了2台航空发动机供试验所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北理工师生造出了一个模型,并进行了试验,还参加过装甲兵组织的评比,并获得好评。但这个脑洞实在太大了,火力、机动和防护的均衡将大受影响,很难在工程层面上实现,所以也就停留在试验阶段。

  

▲真正的悬浮坦克可能应该是这样滴……

气垫船坦克....

在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还很薄弱的五十年代就敢于挑战未知,反映出当时的军工科研人员对研发先进装备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虽然这个脑洞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下面这些,离实用就近得多了,有些甚至只有一步之遥。
变后掠翼的强-6攻击机
强-5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战机,在歼八Ⅱ出现之前,它就是中国最具现代感的军用飞机。但“强”开头的军机仅此一种,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和奇怪——为什么不再发展后续机种呢?

 

 

▲从想象图看,强-6就像是F-16

和米格-23的合体

实际上,强-5差点就会有一种后续机型——强-6。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强-5航程短、载重小的缺陷日益显露,空军和海航急需一种更大更有力的攻击机。强-6就这样被提上议事日程,强-5的娘家南昌飞机制造厂承担了这项任务,总师同样是设计了强-5的陆孝彭。

▲米格-23

 研制开始之前,中国已经从埃及搞到了一架采用可变后掠翼的米格-23,还从南部地区获得一些美制F-111攻击机的残骸碎片,这种机翼后掠角可变的方案,好处是能让飞机在高低速条件下都具备良好性能,在当时很流行,于是成了中国模仿对象,强-6最终确定采用可变后掠翼方案。

 

 

▲强-六想象图(上),美制F-111攻击机(下)

看!这俩像不像?
强-6的机载电子设备采用了仿制和改进自米格-23BN上的相关设备——具有多种对地攻击模式的新型雷达、激光测距仪、瞄-6型瞄准具、雷达告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航电系统焕然一新的强-6,近距空中打击的精度会比强5提高3倍,同时还具备发射新型空地导弹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

 

 

▲还是发动机问题……

 但这些美好的愿景真实现起来可谓是困难重重——由于当时的工业基础不足,自制的变后掠翼机构比苏制原型要超重12%,严重影响了作战半径;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要用到全新的电传动系统,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经验,进展缓慢;最要命的是,配套的涡扇6发动机迟迟无法定型投产,直接导致了强-6的夭折。

 

 

与此同时,西飞的歼轰-7方案虽然在技术上相对保守,却也更加现实,没有变后掠翼的累赘,还有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可用,反倒成功了。以现在的角度看,强-6没有坚持下去有点歪打正着,因为如今变后掠翼被实践证明不是一个好的技术途径,后来的各国战机都没有再采用了。不过强-6的某些技术成果还是被用到了歼轰-7和歼-8改进型号上,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新生。

垂直起降的“四号任务”
垂直起降飞机曾是美苏阵营都投入大力研发的机种,英国的鹞式曾在马岛战争中投入过实战,被证明有一定的战术价值。但垂直起降飞机的研制难度非常大,即使那些发达国家耗费巨资进行研究,成功的型号也是寥寥。

 

 

▲二战以后的各种垂直起降方案

 英美苏法德都有研制

中国也曾涉足这一高难度领域,而且是在各方面都很困难的七十年代。1968年7月11日,空军向军委办事组和国防科委提交了《关于三五期间我国飞机发展问题的建议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要尽快解决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问题。随后,六院根据空军的指示,下达了短距起落战斗机的研制课题。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后,中国面临着被苏联报复的可能,垂直起降战斗机变得更加有现实意义,林彪向空军和三机部下令,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垂直起降战机的方案。

 

 

▲同一时期的苏联也曾设想过米格19弹射起飞的方案

 1969年8月25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825会议”,将垂直起降飞机列为急需项目,次月正式下达了研制任务,代号为“四号任务”。601所和112厂共派出了156名技术人员,会同相关院校的30多人组成任务组,随即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要力争在1971年的“七一”作为献礼飞上天。

 

▲四号任务想象图

 对比一下其它国家的实例,就能知道这个速度会是多么不可思议——鹞式从提出概念到服役,花了十几年时间,苏联的雅克38也差不多,法国和德国的项目则是半途而废了。在紧迫的进度要求下,601所的设计人员全力以赴,在20个月内提出了在歼-6机身两侧加装升力风扇的总体方案,并继续向前推进。但当时的工业基础、材料科学及发动机等方面是个什么水平大家也都知道,根本不足以支撑技术跨度这么大的项目,研制进度受到了严重限制。

 

  

 四号任务不仅进度非常缓慢,还因为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而极大的影响了歼-8的研制。1971年9.13事件后,601所向中央汇报,表示四号任务冲击正常科研太多,希望能够步入正轨。1972年3月25日,四号任务项目组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做出了总结——“垂直起落飞机在我国缺乏基础研究和应有的技术储备,不可能于短时间内搞成……当前要遵循国家计划会议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精神,解决空军最急需的作战飞机”。于是,四号任务从国家重点项目中撤下,改为预研项目,资源仍集中于歼-8的开发,实际上宣告了中国第一种垂直起降机项目的结束。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中国军工曾经也有不少黑科技?咱们差点就鼓捣出B-5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