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8日,XB-70A二号机与F-104N空中相撞
尽管这两款飞机都被取消,但他们两马赫以上的高速飞行能力绝对不是短短的几分钟(1966年5月19日,XB-70A二号机以3.06马赫的速度飞行了32分钟),这与前一代的“超音速冲刺”完成不同,可以说是超音速飞行研究的新阶段。
“黑鸟”系列飞机的贡献
尽管B-1A因故被取消,但是可变翼、机翼前缘和后缘的高升力装置、机翼后掠时与机身充分融合并且兼顾到面积率等方面,还是提供了相当多的超音速飞行资料和设计经验。
在固定翼超音速路线上,B-70没有明显的“遗产”,这条路线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洛克希德的A-12/YF-12/SR-71系列。而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两架送给NASA(美国宇航局)研究了9年的YF-12。
YF-12拦截机
1979年,NASA和美国空军达成协议,由空军提供尚未进入量产的YF-12,与NASA共同进行高超音速飞行的相关研究计划,该计划持续到1979年,让美国人搜集到很多关于高速飞行的资料数据。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SR-71退休的时候,NASA也拿到两架进行高速飞行研究,只不过这一次的时间就比较短了。
臭鼬工作室的“黑鸟”系列飞机,无论是在空气动力、发动机、飞机结构、材料等方面,都远比同一时期出现的飞机要领先许多。
一个都不少,把黑鸟看遍——存世黑鸟全集
超音速飞行研究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飞机涉及面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航空工程师不得不结束单打独斗,开始进行横向联系。
优秀的“黑鸟”成为各方觊觎的肥肉:在高空以三倍音速持续飞行,飞机的控制、阻力、推力的效率、空气动力控制的变化、机械与液压控制系统的效率、结构与材料的热胀冷缩的影响等等,都成为各家航空工程师以及NASA希望深入研究的对象。()
借给NASA的YF-12,现在躺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美国空军博物馆。
NASA在收到YF-12的9年时间里,一共飞行297架次,450小时。计划初期的试验焦点放在对高空超音速飞行下的控制、飞行品质、结构强度、发动机系统等几个方面。随着飞行时数的累积,NASA将研究领域扩充到大气层上层的物理现象、高速飞行下的人机工程,以及喷气发动机的污染等方面。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无侦-8仅仅是技术积累的一次释放,后续或有更多惊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