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上海市档案局发起的“70年,我们的上海”市民老照片征集活动中,林重耳老先生上传的珍贵照片,把我们拉回国产大飞机创新之路的起点处。
在运-10的驾驶舱内,年轻时的林重耳意气风发地坐在驾驶位上,手握操控杆,面前是复杂的仪表盘。
在那个年代,拍摄一张这样的照片对普通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这张照片定格下来的那个瞬间,也被林重耳视为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故事源起:我与航空器的不解之缘
现在,我是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了。之前长期在上海统战系统工作,个人对于航空器充满热爱。通过工作,我接触了不少社会各方面的高级专家、知名人士,有了不少参访学习的机会。当时那批高级专家大多是六七十岁,而我当时才三四十岁,但我同其中的不少专家都成了忘年之交。
其中就包括程不时,程老。
程不时,飞机设计师。出生于1930年,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是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负责过许多不同类型的飞机的总体设计,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喷气式大型运输机运-10、C919客机等。
■这张照片是大约1986年的夏天,程老(右4)和我(左7)以及一众航空器爱好者在大场飞机场的大合影。/林重耳供图
我和程老的相识得多谢上海航育科普中心(现已经升级更名为“上海航空科普馆”)。
我是航空器爱好者,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我出于兴趣,他出于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普及的关心,我们都经常参加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的活动。
一次活动中我们认识了,程老和我相聊甚欢,从此之后我们保持联系,他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图为在一次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的一次活动上,我和时任中心主任的合影。/林重耳供图
1970年8月,“708工程”(也就是大型客机“运10”计划)被列入国家计划,上海成为我国国产大型飞机研制任务的主力。程老也被调到上海工作,先是担任工程总体设计组副组长,后来任飞机副总设计师。
上世纪70年代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闷热的上海夏天、夜晚蚊虫的叮咬、沪郊紧张的办公空间……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程不时和设计人员自编了138个程序,在运-10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9月26日,运-10在上海大场机场飞向蓝天。
运-10的成功首飞,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
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在那之后,运-10又进行了各种科研试飞,曾先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地,飞行轨迹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版图,没有发生过重大技术故障。
它是我们国家第一架能够飞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空的飞机,先后7次飞抵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拉萨贡嘎机场。
■空中飞行的运-10/资料图
漫长等待:与运-10的亲密接触
国产大飞机运-10让所有人心情澎湃,作为航空器爱好者,当时的我更是如此。
现在乘坐飞机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买飞机票要凭单位证明,更别提近距离接触或登上还在试飞阶段的运-10了。
我当时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组织不同方面的高级专家、著名人士参观学习,当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也是航空器爱好者,由我安排他们参观了不少在役或退役的飞机。
■大约1984年秋冬的某一天, 我带着一众当时的高级工程师、知名人士参观了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的中型客机(上)和歼击机(下)。/林重耳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歼击机边照相的7位,不仅都是航空器爱好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如图中站在歼击机边的周恕(右2),她是上海无线电三厂总工程师,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是中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发明人。
当时站在周恕右手边,那个戴帽子的“瘦高个”(右3),是高级经济师江宗俊,他是首批从东北鞍钢调来上海宝钢的老冶金、钢铁专家,也是宝钢建设者中的拓荒者。
在参观过两架飞机之后,怀着对航空器的极大热情,不少人都觉得不太过瘾,想看看更大的飞机。
在我的努力下,我们的申请在几个月后得到了通过,大家终于有机会一睹运-10的风采。
大约是在1985年年中,我们得以成行。
终生难忘:我登上了运-10飞机驾驶舱
参观当天,程老带着我们一行人走进运-10,于是才有了这张让我一生珍藏的老照片。
■1985年左右,我在国产大飞机运-10驾驶舱的留影。/林重耳供图
我记得接近运-10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伙”!
机身非常高大,我们踩着架在机舱口和地面之间的阶梯爬进机舱的过程非常吃力。年轻时的我体力不错,要是让我现在这把年纪,那么高的台阶我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进到机舱之后,往前看就是设计精密的驾驶室,我对此充满了兴趣。
程老同意我进入驾驶室参观,驾驶舱视野非常开阔 ,隔着玻璃看过去,面前180°视野范围内的景色尽收眼底。
我还有幸坐在驾驶位上,戴着飞行员的耳机,摆了个“pose”,才有了我珍藏至今的这张照片。
驾驶舱内,座位面前是密布的仪表盘、操控杆、按键……我虽是爱好者,但毕竟是外行,看不懂这些。
作为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同行的周恕参观结束后跟我说,一架飞机的水平主要看仪表仪器和电机设备,看过运-10的仪表盘之后,可以肯定的是在仪表线路上,运-10大飞机已经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了。
我们同行十余人参观结束后无不惊叹感慨,也为我国国产飞机的设计、制造的发展感到欣喜和振奋。
如果说运-10大飞机圆了中国人的大飞机之梦,那么能够有机会进入运-10飞机参观留影,则是圆了我们航空器爱好者的一大梦想。
现在,我时常在想,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坐一坐C919大飞机的驾驶座,那心中该是多么喜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