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管一号”总体设计师 李显达 80岁:当时我们国家就没有空管,都是进口的。因为它这个系统比较复杂,包括雷达、通信、计算机数据处理,显示终端,它是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这么大的系统去买国外的,你要多少钱?做当然有点差距,但是只要起步了,这个差距就缩小了。
就这样,李显达和当时少数有过军用空管系统研制经验的专家一起,开始了民航空管系统的研制设计。
对于空管系统来说,安全和可靠是最重要的。一旦投入应用,就要保证24小时不间断的平稳工作,不能出现一分一秒的差池。然而由于当时计算机、元器件等工业配套水平的巨大差距,即便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系统仍然存在可靠性的问题。
“空管一号”设计人员 郭云泉 80岁:我们的电子设备比国外落后一个时期,稳定性不好,这是很大缺点。空中飞行涉及到人命关天的事情,绝对不能有一点马虎。
就这样,“提高可靠性”成了我国空管系统此后二十年的发展目标。随着工业水平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终于在2006年,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空管系统通过了中国民航局许可测试,正式走向国国内和国际市场。
中国电科中电莱斯信息系统副总工程师 丁一波:和大飞机一样,它需要经过民航局权威部门的一个取证的过程。它要求是五个九,99.999的可靠性。确认以后会给我们颁发正式证,就有了后面进入市场的条件。
突破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我国在空管系统的研制逐渐走向世界先进水平。如今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开始了下一代空管系统的全新探索。未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都将融入进来,打造更先进、更智能的空中交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