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空知识》刊载文章,介绍我国空军装备俄式苏-35战斗机后,一年时间即形成战斗力的事迹。文章还提到,苏-35能够在没有预警机协同的情况下独立作战,特别是即使编队长机遭到电磁干扰时,编队中其他飞机依然可以通过数据链互联互通,以持续作战。这一特点引起了我国媒体和航空技术人士的关注。著名航空技术专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王永庆总师评价称,这种飞机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能力能够使飞机的战斗力倍增,未来我国战斗机发展也要考虑相关能力。
苏-35战斗机为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由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制造。虽然该机在气动外形方面和苏-27别无二致,但是内部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机体结构,安装了苏-57同款的大推力发动机,并且安装了俄罗斯最新的PESA型被动相控阵雷达,具备一定的反隐身能力,整体作战效能在目前现役的四代半战斗机中位居前列,即使和欧洲的EF-2000、阵风等战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我国在2014年时就和俄罗斯方面展开谈判,并最终确认采购了24架苏-35战斗机。外界很多媒体据此认为,我国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在新式战斗机研发上遇到"瓶颈",因此需要采购俄罗斯战斗机,作为国产战斗机的"样本"。但是实际上是,在苏-35战斗机交付之前,我国完全独立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就已经定型并投入量产!和歼-20相比,苏-35无论怎么吹嘘,都有半代的差距,所谓"中国新式战斗机遭遇瓶颈"的谣言不攻自破。
不过,我国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苏-35在整体性能上确实和歼-20有半代的差距,但苏-35身上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其中这个飞机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系统就很值得借鉴。而战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则是俄罗斯战斗机的一个"特色",从苏联时代开始,俄罗斯的设计师们就已经在研发这项技术。
俄罗斯国土过于广袤,而且人口相对稀少,如果全部依照美国的方式,用预警飞机巡逻,那么光采购预警飞机的成本,就足够花掉俄罗斯所有的国防预算!所以在苏联时代,俄罗斯设计师们就专门推出一个独特的机种——远程截击机。这种飞机比当时的一般战斗机要大,这样可以容纳更大的雷达和电子设备,通过自身大型雷达充任巡逻机,以1~2架飞机的规模确保对广大空域的持续监视和巡逻。这样就把国土防空的成本大幅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载雷达在确保功率和侦测距离的情况下体积越来越小,苏俄设计师们就把数据交换技术用在了战斗机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俄军装备的米格-31战斗机就具备数据共享能力,这样一架米格-31充当雷达站,其侦测到的情报可以通过战斗机之间的数据链直接共享给其他战斗机,同时,充当雷达站的米格-31还能同时指挥4架战斗机作战。
苏-35型战斗机也继承了米格-31这个数据共享的能力,在整个编队中,任意一架苏-35都可以共享其他战斗机的空情警报,因此多架战斗机可以组成一个整体进行作战,而不再是战斗机之间的单打独斗。通过集团作战方式,俄式战斗机可以有效避免单机对西方战斗机的劣势。
在我军装备了苏-35战斗机后,也从中认识到了"集群作战"的重要意义。相信我国未来的战斗机也会考虑开发类似的数据共享系统,以提升我国战斗机的战斗力,更好的应对各方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