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军用航空 >

时间:2018-08-27 13:40来源:河东三叔 作者:中国航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上世纪7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主力歼击机“歼-6”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第三机械工业部(三机部)航空技术研究院(六院)指定,由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着手研究下一代歼击机方案,也就是“歼-13”。

“歼-13” 战斗机采用上单翼单发单座布局设计,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下马,十年怀胎而未果,终究是中国发动机之痛。

研发历史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通过研究越战中“F-4”对“米格-17”的作战案例,以实践证明,在大量使用空空导弹的情况下,近距离空战使用机炮格斗仍将存在。在考虑转弯追尾的情况下,速度慢、机体重量轻的飞机将处于优势(重型“F-4”反而不如“米格-17”)。因此,考虑研发装备一款“高机动性”的小型战斗机。

“米格-17”击落“F-4”

接下来沈飞(601所)在空军部队调研过程,收到很多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想法建议。

1、高机动性、能装到卡车上的小飞机,以便实施全民皆兵。

2、“空中李向阳”(南昌飞机制造厂“歼-12”方案),强调高机动性、重量轻(4吨左右),要求随时随地能打能战,就像空中游击队,实现全民战斗机的设想。关键是真的造出来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歼击机,印证了那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歼-12“歼击机 

”歼-12“(空中李向阳) 

错综复杂的研发历程

1971年底,沈飞(601所)以越战空战经验为参考,完成飞机总体方案;

1972年3月12日,沈飞(601年)向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院)汇报并确定新机命名为“歼-13”;

技术指标如下:

最大速度:不小于2.0马赫;

最大升限:大于18000米;

主要作战高度3000-10000 米;

作战马赫数:0.7~1.5马赫;

最大航程:不带副油箱不小于2000千米,带副油箱不小于3000千米;

起落滑跑距离:500米,起飞重量9吨。

1972年9月26日,六院批复确定该机研制为“二号任务”,并指出“要大力减轻起飞总重,奋争推重比达到或超过1.2,在确保机动性的前提下,争取续航时间比歼-6 有延长”。

”歼-13“歼击机模型

”歼-13“歼击机模型

“歼13”的机体设计造形有点杂乱,看这段可以不要求记,后面看图,略过也可。

“歼13”机翼共设计了4种形状,7个方案。分别为:歼-13I、歼-13II、歼-13II-1、歼-13III、歼-13IV、歼-13IV-1、歼-13IV-2,其中歼-13I、歼-13II、歼-13III、歼-13IV作为基本方案,所有方案的机身和尾翼参数都相同,区别在于机翼平面形状(I、II、IV一1、IV-2)和机翼的上下位置(II与II-I)不同,并在“歼-13II”与“歼-13lV”方案中再分别配备上下平尾两个方案。

歼13-I方案,采用后掠50度23分的后掠翼 

歼13-II方案,采用后掠48度31分的后掠翼 

歼13-Ⅲ方案,采用独特的曲线前缘机翼 

歼13-IV方案,采用带边条的梯形翼 

经过改进的"歼13",主要减小机身阻力

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歼-13”的1/28全金属风洞模型在沈飞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歼-13“的全机阻力系数不是很理想。相对于国内两款对比机型,目标是争取跨声速赶上“歼-6”,超声速接近“歼-7”的水平。

1974年,对多种机翼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强度和气动弹性计算;1975年,又对最终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歼-13"歼击机设计方案 

 


1976年6月,三机部召开“歼-6”后继机型动力选择论证会,于1976年底正式批准采用“涡扇-6”加力风扇发动机。

涡扇-6发动机

1977年6月1日至11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歼-13”论证会,71家相关单位256名代表参与,(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也参与),会议审查之后认为“飞机的总体方案是先进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歼-13“歼击机飞行效果图 

"歼-13"歼击机两种气动布局模拟图 

”歼-13“两侧进气效果图

歼-13“腹部进气效果图

一切看来都很顺利,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推动进度,花开结果指日可待。

1978年9月,中国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从埃及引进了一架“一切看来都很顺利,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推动进度,花开结果指日可待。

1978年9月,中国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从埃及引进了一架“米格-23MS”,这架米格-23 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歼-13”的命运。”,这架米格-23 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歼-13”的命运。

米格-23MS

随机引进了两台“R-29-300”型发动机,1979年开始测绘、 7月开车试验、10月完成并命名为“涡喷-15”。

R-29-300发动机

在随后的分析中,发现仿制的“涡喷-15”性能全面优于“歼-13”计划采用的“涡扇-6”发动机。在1979年一整年中,考虑到采用“涡喷-15”带来的性能提升,空军又提出了各种性能修正要求。

1980年3月,总参和国务院国防工办,正式批准改用“涡喷-15”作为“歼-13”的动力系统。

开心的日子持续不久,因国民经济和空军装备发展规划调整,军队建设为经济让路,1981年3月二号任务终止,“歼-13”正式下马。

 

歼-13方案示意图

关于发动机的补充说明

“歼-13”研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发动机、部队多变及难于实现的性能指标。研制初期拟采用英制“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9300公斤)的国产型“涡扇-9”(WS-9),但因为推力不足而改用“涡扇-6”(WS-6)发动机(推力为12200公斤)。但在引进“米格-23”后,又决定改装“米格-23”的“R-29” 涡轮喷气发动机,国产型型号“涡喷-15”,但后来都未能实现。

四型发动机对比图(按顺序)

昙花一现的舰载机方案

中国海军”891航母工程”于上世纪8-90年代火热进行中,设计性能指标优于“瓦良格”号、带弹射器、具备起降固定翼预警机。1989年,沈飞(601所)希望借助新舰载机研制,复活“歼-13”。

因此,沈飞(601所)提出了“歼-13改”舰载机方案,“歼-13舰载机”采用边条翼布局,采用“涡扇-12”涡扇发动机,总体布局类似于单发“F/A-18”(大黄蜂)战斗机。但鉴于90代年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苏-27”战斗机,而成飞“歼-10”的研制也即将完成,最终,“歼-13改型舰载机”也只能不了了之,空留遗憾。 

舰载型”歼-13“风洞实验 

舰载型”歼-13“,大边条翼及折叠翼 

舰载型”歼-13“,大边条翼及折叠翼 

F/A-18“大黄蜂”战斗机

沈飞(601所)套用“一机多型” 的逆袭策略,“歼-13改”舰载机一开始就有舰载型和陆基型两个方案。陆基型计划出口,同时作为“歼-7”的下代机,与“歼-10”再较高下。

我们用两侧进气和腹部进气效果图来代表“一机多型”。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中国发动机之痛,生不逢时的”歼-13及舰载机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