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机务维修 >

时间:2018-01-17 17:32来源:中国航空网 作者:中国航空网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经常会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的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代表着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其造成的严重影响就是产生一种刻板的印象。比如,在学校中,老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喜爱的神色,这些学生往往会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歧视,面对这些学生,老师通常会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作怪。

 

在飞机维修工作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类似的“刻板效应”。飞机维护人员经常会对不经常发生故障的地方产生一种刻板的印象:这里是故障发生的低概率区,不会产生发生故障的诱因,所以不必检查或者不必如此仔细地检查。这种刻板的印象,可能就会为事故产生埋下伏笔。

 

由于“刻板效应”而导致的飞行安全事故最典型的莫过于阿罗哈航空243号航班事故。1988年4月28日下午,美国阿洛哈航空公司243航班从夏威夷起飞前往檀香山。航班使用B737机型,机长Robert Schornsteimer和副驾驶Madeline Tompkins都是拥有8000小时飞行记录的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大约在13:48,飞机爬升至巡航高度7300米,距离卡富鲁伊东南偏南43公里处时,机体前端左边一小块天花板爆裂,机舱瞬间失压,导致由驾驶室后方一直到机翼附近的一大块机舱天花板被撕裂而脱离机体。

 

这次事故导致站在飞机第5排座位的位置机舱服务员主管Clarabelle Lansing被吸出舱外死亡,并未造成其他人员死亡。飞机最终降落在卡富鲁伊机场,而此时,一架完整的飞机已经变成让人触目惊心的“敞篷车”。

 

最终根据NTSB的调查发现,机体结构损坏的原因是由于,飞机老化,再加上机身严重锈蚀,导致该区域的铆钉承受过高的应力,最终失效。由于产生裂纹的位置是机身前部头等舱位置的上半部分机身,在平时检查时属于不太容易产生裂纹且不为人关注的地方。最终,裂纹的产生没有引起飞机维护人员的注意,裂纹在随后的飞行过程中,随着应力的拉伸和挤压,以及水汽和盐分的侵蚀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头等舱部位的上半部分外壳被气流产生的应力撕裂。这也暴露出阿罗哈航空的飞机维护人员在维护过程中存在则严重的“刻板效应”。

 

那么在日常飞机维护中如何避免“刻板效应”导致的维护质量下降呢?

 

首先飞机维护检查要“由点到面”。在飞机维护和绕机检查的过程中,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仔细检查重点区域,例如发动机和轮舱和不需太仔细检查的区域,例如上半部分机身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其实很多维护经验丰富的机务工作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飞机上不存在需要重点检查维护的区域,飞机上所有的区域都是需要重点维护检查的区域。”发动机和轮舱当然是重要的检查区域,但是漏检的区域才是最重要的检查区域。只有全面地、彻底地检查,才是避免漏检的唯一有效手段。

 

其次就是施工标准化,维护程序化。虽然有时候直觉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困难,但并不是所有的直觉都是对的,直觉并不能成为我们维护飞机的依据。在飞机的检查和维护过程中,标准化的施工和程序化的维护是避免“刻板效应”的重要法宝。飞机维护和检查的单卡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查标准和惨痛的维修经历,最终形成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行业规范。根据单卡进行工作是避免和纠正“刻板效应”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最后是要时刻有风险警惕意识。“刻板效应”是一种格式化的、定势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隐蔽性、持续性、顽固性的特点。要打破刻板效应的定式化思维,就要时刻有高度的风险警惕意识。对于飞机各个区域维护和检查的预定设想是“存在问题”, 而不是“不存在问题”。 这样的话在飞机维护和检查过程中,风险和警惕意识就会提高,维护的质量和检查的仔细度也会有提升。

 

机务维修工作是一个即使是纤毫之处,也容不得马虎的工作。机务维修工作者中不可避免会有内心有“刻板效应”的人,如何尽量减少甚至杜绝“刻板效应”,让“刻板”转变成“全面彻底”,转变成“标准化、程序化”,转变成“风险警惕意识”,让整个机务团队在的严肃认真的飞机维护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机务维护作风,才是全体机务人深思细考的问题。


 
中国航空网 www.aero.cn
航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刻板效应”对飞机维修工作的危害和杜绝办法